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国际报道 / 正文

欧洲当代艺术 12国艺术家在上海举办“欧洲态度”群展

兰亭书童 2008-03-05 国际报道 评论
来自欧洲12个国家、22位艺术家的作品,正在上海参加“欧洲态度”群展。由国际策展人哈罗·施密特和汤马克·文特兰策划,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德国汉诺威浮士德美术馆和波兰波兹南mona内部空间联合主办的这个展览,旨在关注和呈现欧洲当代艺术的状态。展览将进行至3月16日。

    一个穿着体面的30多岁的白领女人,从一幢楼里艰难地爬了出来。她手臂上还拖着一只小皮包,艰难地爬到安静的街上。并不是慌乱的逃跑式的爬行,也不是受伤后那种拼命求生式的爬行,她面无表情,或者说表情平静,身体僵直着,匍匐向前爬着。开始时只用胳臂,辅以穿着高跟鞋的脚尖支撑,后来才用手;道路开始出现坡度了,越来越艰难,直到爬不动,她才停下来,慢慢翻转过身体,仰面朝天,用脏污的手摸出烟来,看着天空慢慢地吸着.....天空蔚蓝,有烟雾般的白云在流转,背景声则是她那艰难局促的呼吸声。


    这个场景来自波兰女艺术家安娜·克林扎克的影像作品《明天会更好》。把它与标题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让你的心里忽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感觉,或许是关于生活的艰难,或许是关于孤独无助和盲目的执著,可能还与一点点脆弱易碎的梦想有关。这个有着明显行为艺术特征的影像作品,是“欧洲态度”展上比较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影像作品占据了主力的位置。在这一艺术形式方面,欧洲艺术家表现出非常成熟的技术与观念,作品的形态与内容都非常多元化。俄罗斯艺术家玛莎·高德凡娜娅的影像作品《无题》,题材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观察街道上邻家的孩子、拜访俄罗斯的修道院、察看地铁站里昏暗的光线、拍摄街头舞者展示才艺.....艺术家表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行为,但我却从影像中发现它所存在的另一层意义:艺术把日常生活从它原有的背景中抽离了出来。”有趣的是,当这些被抽离出原有背景的日常影像组合到一起的时候,产生的却是近乎梦境般的迷离效果。


    另一位来自波兰的艺术家安德赞格·佩普隆斯基的装置影像作品《死后一无所有,绝对一无所有》,则是将一个车祸现场中前轮仍在转动的破自行车,与一个记录了非洲某位有灵异能力的“大师”现场表演的录像组合在一起;那位“大师”有说有唱,不断向观众展现他的“神力”,只要稍一发功就能让上台尝试的各类型观众突然瘫软在地,然后却又安然无恙地离去。这两个场景的奇异对应,让人不得不同时面对残酷的现实与近乎虚构的灵异场面,从而对生与死有了奇怪的虚无感受。


    欧洲的艺术家向来对文化意义上的历史、宗教、政治、神话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有着近乎传统的敏感和迷恋。像德国艺术家因苟·赖的装置雕塑“odysseus”,题材就来源于荷马史诗《奥德赛》。正如他的一贯风格,他将作品充分分解后再重新构建。水的波纹、咆哮着的动物图腾以及人类的手臂、腿脚等装置雕塑用玄色蜡制成,再被混合拼接在一起,呈现出半具象半抽象的视觉效果。红色的直线、曲线勾勒出如人体经脉一般的纹理,贯穿手臂和腿脚。因苟·赖的创作题材总离不开对生命的关注,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在神话中带给人们希望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经历了历史性整合的新欧洲,在当代艺术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态度,与走向繁荣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什么样的异质性和共同点?或许“欧洲态度”这个展览会给我们以新的视角,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西方艺术家眼中的新欧洲,看到在欧盟状态下,欧洲国家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复杂变化与相互交织碰撞。


    基于这样一个大的政治文化背景,“欧洲态度”挑选了来自不同国家、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70甚至80年代的艺术家的20余件装置、影像、摄影和雕塑作品,试图更好地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欧洲人的艺术思考与创作,了解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人类处境。


    这个“欧洲态度”展,与去年底在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的“软力量:亚洲态度”,实际上是去年在波兰国家美术馆展出的群展“亚欧交流”中的两个部分。这两个“不同态度”的板块通过具有可比性的相似的艺术展现形式,呈现出了东西方迥异的题材关注、视点以及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因此受到欧洲媒体的高度评价。

Tags:欧洲   艺术家   当代艺术   态度   举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