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国际报道 / 正文

谁铺垫“无声的呼吸”——看北海道洞爷湖雕塑环境有感

兰亭书童 2009-06-23 国际报道 评论


石雕峰




       在日本北海道,有一座火山喷发形成的自然湖泊——洞爷湖。那里不仅有宜人的温泉,还有沿湖矗立的60余座雕像。在这个注重艺术环境设计的国度,雕塑品犹如生灵一样被珍视起来。记者与同济大学教授束昱的对话也是从雕塑的生存环境开始的。

     记者:来到洞爷湖,你是怎么看待这些沉浸于自然怀抱中的雕塑作品的?

     束昱:我们看到湖边雕塑大多是抽象的。从雕塑的特质来看,这样抽象的作品在现代城市已经屡见不鲜了,人们也能够用“宽容”的态度接受它们,并称它们为“无声的呼吸”。然而,在大都市中,雕塑作品往往会被商业气氛所包围,很少有人关心雕塑的生存环境,而洞爷湖的雕塑作品恰恰做到了这点。

      记者:雕塑的“生存环境”,这已经是一个敏感的老话题了。其实,雕塑艺术品的构成不仅是作品本身的视觉吸引力。就洞爷湖的雕塑来看,它们中的每一个雕塑占地的环境面积都达到2000到3000平方米。这样的生存环境可以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从而降低了对其本身艺术性的考量,从整体上提升了雕塑的视觉想象力。所以,雕塑与其生存环境所营造的视觉张力本应该是雕塑艺术具备的特质。 

       束昱:是啊,反观我们现在不少公园雕塑,由于雕塑与雕塑之间互相为邻,往往挤压在一个狭小或者不当的环境中,造成了视觉的瑕疵。这样,即便是一个精美的雕塑作品也很难有空间让人想象,就更不要提驻足欣赏了。所以,雕塑是需要环境去烘托其艺术价值的,而造就这种艺术环境可以是人为也可以是自然。

       记者:来到日本,我们总能够感受到环境设计的别有用心之处,无论是街具、艺术标识还是地下空间的雕塑总是恰到好处,舒心自然。在北海道,东京这些地方,城市艺术总能令人信服,对此你怎么看?

       束昱:这种特色首先源于日本艺术家对于环境的重视。据我的日本友人“日建设计”的艺术家说,艺术家在做雕塑的时候,习惯把作品的生存环境纳入创作过程中仔细思考。比如:雕塑是生存在楼宇下还是森林中?放置在学校的作品应该如何与之呼应?其次,雕塑家们注重雕塑空间氛围。他们不仅是艺术家,还是环境的造就者和监督者。他们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对自己的艺术负责,同时也对自己的雕塑作品生存的环境负责。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的艺术创作呈现出大都市作品截然不同的味道,在那里,雕塑艺术的表现力得以更好地展现出来。

      记者:那你如何来看待我们的城市雕塑呢?

      束昱:一个好的雕塑作品可以吸引众多的旅游观光者,同时一个好的雕塑作品也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雕塑艺术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是现代的还是古典的,它们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便造就了它们更深远的价值。

      记者:对的,我最有印象的就是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布鲁塞尔的撒尿小孩,它们已经闻名遐迩,成为了整座城市的标志。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成为了一个国家的象征,而这些雕塑品体量并不大,都在70厘米以下。然而,它们都很好地融入了生存环境,成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吸引众多的观光者。

       束昱:所以对我们的城市来说,应该紧紧抓住举办世博会的契机,用雕塑的艺术性和铺垫其环境来美化城市,提升城市的格调。

      记者:那你对上海的城市雕塑艺术有什么建议? 

      束昱:艺术标志是艺术家的创作,是他们对历史、文化、艺术的加工。上海这样的一座城市,其实沉睡着许多历史故事。这些都可以用雕塑艺术来表现出来。作为老工业城市,上海的城市雕塑可以用新型工业雕塑或者工业留下的实物雕塑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就像洞爷湖的雕塑作品,它们都依湖而生。无论是展现具象的人文生活,还是抽象的自然物体,空间环境使它们的艺术观赏价值提升。城市雕塑亦是如此。

Tags:北海道   铺垫   有感   雕塑   无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