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书法大家李铎的别样人生

兰亭书童 2011-04-07 书坛快报 评论

书法大家李铎的别样人生

书法大家李铎的别样人生


李铎近照

 

书法大家李铎的别样人生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李铎、李长华夫妇。

  李铎,著名书法大家,号青槐,字仕龙,汉族,1930年4月19日生,湖南省醴陵市新阳乡易家渡人。毕业于信阳步兵学校,大专学历,研究馆员。现任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六届中国书协顾问、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李铎幼时叫李青槐。青槐念过4年私塾。最后一年时,县里边下来个督学先生,长袍马褂,拄着文明棍。当时,反对私塾,提倡新学。督学先生就把读私塾的十几个孩子收拢起来,成立青泥湾第一国民小学。青槐开始读一年级。

  上小学二年级时,青槐转到10多里地以外的新阳乡小学读书。

  上高小时,青槐离开家,到20里开外的宁福小学上学。读了一年多,日本鬼子骑着马杀过来了。老百姓慌不择路逃到山里避难。晚上,青槐和伙伴们爬到山顶看,村里篝火通红。小日本无恶不作,经常身上什么都不穿,腰上系个白布条,抓住妇女就强奸……这么祸害了一年多,青槐没有学上了。1945年春天,日本鬼子跑了,投降了。村民摸回家一看,家徒四壁,房顶给掀了,谷仓里的粮食没了,连田里的青苗也都叫日本人的马给啃光了。

  日子还要过,那就开始种田。可父亲看着青槐就叹气。青伢子读了好几年书,干农活比村里伢子差远哩!指望他靠种田谋生,恐怕不行。伢子在家吃闲饭也不是个事,父亲就托一位乡亲,推荐青槐到45里山路外的醴陵中和瓷厂当学徒。

  瓷厂老板60多岁,娶了个16岁的小老婆,生了个孩子。青槐去了以后,打水扫地,给孩子洗尿片子。此外,小青槐还要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把割来的藤子捆成一捆,到河边吊上石头浸到水里,到了晚上再把它捞上来。他天天早出晚归,不到夜里12点睡不了觉。

  青槐打小就喜欢写字画画。刚来时,师父们在画室画瓷器,他就凑到跟前看。师傅们不让看,动不动找个理由把他支开。这在旧社会叫“三步留一步,免得徒弟打师父”。青槐想:我不能老干粗活重活,我得学点本事啊!于是,等别人都睡下后,青槐就偷偷溜进画室描画。有天晚上,青槐正聚精会神地描着画,偶然间觉得耳旁有人出气,回头一看,妈呀!老板就在跟前。出人意料,老板没发脾气,拍拍青槐的肩膀就走了。第二天,老板找到青槐说:“我看你对这个书画懂点门道,从明天起,你和师傅们一个样,上案吧!”上案就等于从徒弟变成师傅,不用干下等活了,可青槐并不高兴。

  转眼端午节到了,青槐跟老板请假,想回去看看家人。老板对青槐的印象颇好,临走时送给青槐大小共20个青花瓷碗。其实青槐回家看父母是假,逃走是真。他不想回来了,怎么说,读了4年私塾,一年多高小,好歹也算个识文断字的人吧,给老板当牛作马,青槐觉得憋屈。这活不能干!

  到家,父母得知青槐的想法后犯了愁:你不回厂子怎么办啊?青槐说要上学。父亲没吭声,意思是咱家哪有钱供你读书啊!过了个把礼拜,瓷器厂的老板派人来抓人。

  来人对李家提出3个条件:第一你去当壮丁就可以不回去;第二你继续上学也可以不回去,他们知道李家交不起学费;第三条路呢,你赔我一年半的饭钱。太霸道了,青槐的父亲气得一跺脚,说:我们上学!把来人打发走了。

  青槐只读了一年高小,后补习了3个月,才拿到一个相当于高小毕业成绩的证明,可代替文凭去参加考试。一考,青槐被湘东中学录取了。

  上中学得3年。李家把稻田卖了两亩,换来第一学期要交的谷子。青槐和父亲用小木推车将谷子送往学校。

  上完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再卖田不行了,你把田卖光以后吃什么啊?只有借。青槐的父亲跑到地主家借高利贷,筹到了学费。到第二年上学,又要交14担半谷子,李家实在是凑不了那么多,愁死了。那个时候,乡下能上中学的凤毛麟角,像中举似的。得知青槐上不了学,有几户稍殷实些的李姓乡亲,你一斗、我一箩、他半担,又凑了7担半谷子。没过多久,解放军从江西打过来,醴陵一带解放了。当时,很多师生对解放军不了解,各回各家,学校秩序整个就乱了。

  在湘东中学念书,青槐寄宿在他姑姑家。有一天,他在学校门口看到一幅第四野战军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招生的大标语。青槐扫了一眼招生简章,除了学历,其他条件他都符合。人家要高中毕业或肄业,青槐初中都没毕业,他心里直打鼓:这么好的机会参加不上,不甘心啊!

  明明条件不够还想报考,青槐怕别人笑话,思来想去,就想改个名字,如果考取了就考取了,如果考取不了别人也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不会留下什么话把。当时有富家子弟讥讽他们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连夜翻字典,一翻就翻到一个“铎”字。他一看这字有唤醒民众之意,读起来也好听;字体繁,写起来一定好看。那就叫李铎吧。

  考试之前,青槐鼓起勇气找了招生的解放军,把母亲无钱治病、他卖身当学徒、家里卖田送他上学等等的事全给讲了一遍。解放军对穷苦人抱有天然的同情心,招生的人就问他:你有什么特长?最喜欢干什么?李铎说,我喜欢写字,画画。招生的说,你写几个字看看。青槐拿起钢笔,刷刷刷地写了一段话。招生的说,这样吧,你把你的名字写上,我好记住你。青槐第一次白纸黑字签上“李铎”这个大名。

  考完的第二天看榜,李铎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外面下着毛毛细雨,他打赤脚往外跑,到湘东中学门口,看榜的人已经站得里三层外三层。李铎钻进去在榜上找自个名字,哎哟妈呀,真有他李铎的大名!他一蹦老高:我考取了!这回,他不愁上不成学了,不愁上学没有钱了。招生的说了,解放军带走以后不会收学费的,供吃供穿。

  李铎父亲闻知儿子考上军政大学的消息,跑到城里来,坚决不让儿子参军。李铎上学已交了7担半谷子,才读了5担谷子,还剩两担半谷子。谁知李铎早在父亲来之前,就到学校教务处退得两块半银元。当时1担谷子是1块银元。

  父亲大发脾气:我辛辛苦苦养大你,让你读书你就这个样子?我养家糊口容易吗?我借高利贷容易吗?李铎据理力争:你阻拦我,我今后怎么办啊?这学期念完,下学期、下下学期的谷子到哪里去借啊?他把两块半银元掏出来,说:爷老子(当地对父亲的称呼),我肯定要走的!你把这两块半银元带回去,等我将来挣了钱,我还会加倍地寄回家里。

  生米煮成熟饭,李铎的父亲也没啥办法,只得叮咛儿子:那就去吧,但是出门在外也不能空着手啊!遇到么子事手里有点钱,你就多一条活路,这个钱你拿着。父子俩坐在桌子两端,把银元推来推去,谁也不肯拿这个钱。60多年后,李铎老先生说到此处,热泪盈眶,哽咽不已。

  父亲最后坚决地说:这样吧,两块半银元,你拿一块当盘缠,那一块半我回家交给你妈妈。怕父亲伤心,李铎只得听命。后来,这一块银元李铎一直随身带着。什么时候想念父母,他就掏出银元看看。

  1949年,在中南军政大学经过半年的速成培训,李铎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被分配到第41军122师364团2营8连。随即,他跟随部队到广东肇庆一带剿匪和护路。大山深处,土匪一窝一窝地藏在山洞里。

  剿匪很艰苦,也很危险。有次巡逻完回来,他们正坐在院子里乘凉,不知从哪打来的一阵黑枪,一颗子弹从老班长的小腹穿了过去。李铎和战友们七手八脚把老班长往医院抬。血都往肚子里面流,老班长感觉到自己不行了,对指导员说:“给我娘捎句话,就说我牺牲在战场上。”有一回,他们乘船沿东江而上追匪。船在江心走,突然,土匪从对岸冒出来,瞄准他们就开枪。一颗子弹“嗖”地飞过来,将一名女同志的踝骨打穿了。她疼得“哇哇”乱叫。李铎赶紧捂住她的嘴巴,说:“你不能叫,我们马上给你止血。”这些情景,至今让李铎记忆犹新。

  剿完匪,打完南澳岛的仗,由于表现突出,李铎从团部调到师部,又调到惠州军部,接着顺利地入党提干了。

  没多久,中央军委下来通知,要41军选派5个人到信阳步兵学校深造。李铎被选中。入校后,李铎拼了命地学习。各学员连每星期要出一期黑板报,放营院展览。每次评比,李铎出的黑板报都能拿第一。领导很满意,给他立了个三等功。

  当时按苏联的制度培养优等生,全部功课都是5分就可以挑选工作单位。李铎的问题出在体育项目上。他身材矮小,苏式的木马那么老粗老长,他3年都没跳过去。毕业考试到了,李铎其他功课都是5分,独有体育只得了个4分。他不能评为优等生了,从哪个部队来回哪去。可没两天,领导找李铎谈话:组织上决定让你留校当教员。

  过了大概两年多,机会来了: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起来了,光有房子没有人,要从全军调两千多名官兵。上级通知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条件:第一,年龄不超过30岁,那时李铎29岁;学过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等5本书,他正规学过两次;个头不低于一米六,他刚合适;会说普通话,李铎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干部部门对照一下李铎的情况,条条都符合,便征求意见,李铎说我做梦都想到北京。

  从各大军区选调来的2000多人云集军事博物馆,俊男靓女,蔚为壮观。有进机关抓管理的,有负责展览和文物的,还有一部分人做解说工作。李铎普通话说得比较好,就分在解说大队。

  解说大队下面还有中队,李铎当班长,从济南军区选来的山东姑娘李长华当副班长。李长华济南口音重,李铎时常帮她矫正发音。李长华有些课堂笔记记不下来,李铎就给她当教员。有一天,李铎正在宿舍外洗衣服,有人喊他接电话。等他接完电话回来,衣服和脸盆不见了。一问,原来是李长华给他端去洗了。还有一天中午,李铎刚躺到被子上,觉得身子底下硌得慌,一摸是一个苹果。李铎直截了当问李长华:我发现一个宝贝,不知道是谁放的?她未置可否。像这样零碎的事情时有发生,李铎就多了一份感动。

  1961年春天,李铎和李长华结婚了。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他的被子和她的被子摞在一起,就算成家了。那时工资很低,每次发工资以后,小夫妻俩把钱都摊在床上,然后找一张纸,写上柴米油盐需要多少钱,牙膏肥皂需要多少钱,党费需要多少钱,把这些必需开支留够后,剩下的给他湖南老家寄一份,给她山东老家寄一份,反正钱总不够用,一到月底就跟同事借钱或者到财务科预支工资。

Tags:书法   人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