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苏士澍(《书法报》访谈)

兰亭书童 2011-06-08 书坛快报 评论

当选理由
        在“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常委的苏士澍建议在每年9月的第一周设立“中国书法周”, 为书法教育普及活动建立一个恒定的平台;7月,缅怀恩师启功,奉献翰墨爱心——苏士澍、李洪海向玉树灾区捐赠书法作品展举办,总价值达150万元的书法作品捐赠给了玉树地震灾区的师生,用以重建校园;担任文物出版社社长多年,他主持出版了大量的书法书籍,为人们学习书法提供了经典范本。
        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苏士澍以一个担当者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苏士澍(《书法报》访谈)

   苏士澍 1949年3月30日出生,北京市人。满族。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副主席、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名誉社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主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会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书法丛刊》主编、西泠印社理事。

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系列访谈

■本报记者 樊利杰

        樊利杰:苏先生您好,2010年您先是当选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后又被评为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当获得这些荣誉的时候,您的心情如何?
        苏士澍:当选中国书协副主席和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应该说是一种荣誉。但是我很平静,因为荣誉都是暂时的,工作才是长久的。从另一层面看,获得这些荣誉,也说明自己的工作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借贵报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会把荣誉变成动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此为开端更好地为书法界和文博界服务。 
      樊利杰:刚才您说到,要“以此为开端更好地为书法界和文博界服务”,我们可以理解为,得到这些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承担责任。能不能谈谈自己的打算?
       苏士澍:我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在中国书协分党组的领导下,我负责篆刻专业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接下来,我会多做一些对未来中国篆刻事业发展有益的工作。另外,我在文物出版社做了30年的编辑,鉴于这个经历,在中国书协我还分管新闻出版。我会根据国家的形势和新闻出版要求,把有关书法方面的出版物做好做精、做强做大。总之,凡是分给我的工作,我会努力、认真地做好。再一点呢,我虽然从文物出版社退休了,但文物出版社有关书法绘画方面的出版工作我还会继续参与。
      樊利杰:文博和书法,既是您的工作也是您的爱好,文博与书法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您怎么看两者之间的关系?
     苏士澍:我认识的一些老专家,如启功、徐邦达、谢稚柳等,他们既是书画家,也是文物鉴定大家,这两个行业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文物界和书法界关注的都是我们国家5000年的文明史,在工作中,我获得了非常多的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我们出版过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到草书、行书、楷书,甚至包括简化字的各种字帖。文物出版社是中国唯一一家为国家博物馆服务的中央级的出版社,这也是我愿意在文物出版社工作这么多年的最主要原因。文物出版社的编辑有个优势,就是可以到博物系统的库房亲眼去看原作,不但可以看书法、看印章,还可看到后人的题跋及装裱等情况。你眼力提高了,就能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我们编《历代碑帖法书选》,也是因为能接触到很多书法方面的文物。启功先生说过:“古代的书法一眼都没看到,你怎么搞鉴别呀!”
       樊利杰:您是多届全国政协常委,从报道中知道,近几届全国政协会上都有关于书法的提案,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苏士澍:我这几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都与书法有关。现在有句话叫做:一笔好字,被电脑废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家都在用电脑,快捷、方便,这是好事,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大家不写字,书写的能力就差了。以前人最多是提笔忘字,现在则是提笔不会写字,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所以,我在前年曾提交了一个《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刻不容缓》的提案,提倡书写汉字,要从娃娃抓起。
       樊利杰:提出后,大家的反应如何?
       苏士澍:大部分委员很支持,也遇到些不同声音。
       樊利杰: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苏士澍:搞教育的同志说,书法属于副科,不应给孩子增加课外负担。
       樊利杰: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苏士澍:我做过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孩子们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汉字的时间,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倾向。近百年来,不少人把中国的落后都归罪于汉字,甚至提出要实现拼音化。电脑出现后,汉字的输入也是难题,有人认为汉字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后来,“当代毕升”王选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同样一份文件,我们的翻译稿是英文、德文长度的三分之一,非常准确。所以我们要对汉字有信心。
       樊利杰:您提案交上去后,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苏士澍:四大文明古国中,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出现断层,只有中国没有中断,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有汉字。所以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汉字丢掉,特别是电脑飞速发展的时代,更要提倡书写汉字。所以我希望,要把学写汉字提高到国家安全的角度去认识。
日本和韩国对书写教育非常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我们这个汉字的母国,现在中国台湾也在提倡,书法马上就会进入中小学课堂。在国内,广东、海南书法也进入了课堂,还有某些省、市,由于领导意识到了,书法开展得也比较好。但是整体来看,这些远远不够。
       加强汉字的书写能力,不是说每个人必须当书法家,我们强调的是这种书写能力。
       我认为,小学六年,中学六年,要多写字,有12年的基本功,汉字就不会丢掉了。如果从小学四年级就放弃手写汉字,改用电脑输入,这个潜在的危险性就很高。我前段时间曾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中国是生长在汉字里》,就是呼吁中国人要多写中国字。
        樊利杰: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苏士澍:因为笔是软的,纸是洇的,墨是稀的,这三者能让孩子精力集中起来。我接触过几个好动的孩子,练练书法,就好多了。这么好的优秀传统,我们这代人要去继承并发扬光大,而不能全受西方某些思潮的影响。某个国外政治家说,如果不想让中国走在前头,就想方设法废除汉字,这需要我们警醒。所以,我提出九月份设立一个汉字书法周,用一周的时间,让孩子们写富有哲理的文辞,这样既锻炼了书写能力,还进行了传统德育教育,进而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樊利杰:您追随启功先生多年,能讲讲他对您的影响吗?
          苏士澍:我到文物出版社之前,想出国,想考名牌大学,还想学外语,想法很多,最终还是跟随启功先生问学。1986年,我面临职业选择,一是到文物出版社,一是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就去找启功先生,先生说,哪也不要去,就到文物出版社,那里是最好的课堂,好好在那里学习,有什么不懂来问我。一槌定音,决定了我的命运。
        樊利杰:启先生是您事业的引路人。
        苏士澍:是的,启先生是我一辈子的老师,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我学到了很多。我感触最深的是20世纪90年代,我们与启先生准备在日本办一个启功师生书法展,他看过方案后说:“我改一字行不行?”我们说,您改100字都行,他就把“师生”改为“师友”。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启先生谦虚睿智的品格。启先生题写的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令我们受益终身。在今天的教育界,也要遵循启老的教导,把社会效益放在前头,把经济利益放在后面。明年是启先生诞辰100周年,届时我们会隆重推出纪念性的活动。

2010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苏士澍(《书法报》访谈)

 

Tags:十大   中国   书法   年度人物   访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