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专家发现大规模“石仓契约” 见证中国乡村历史文明

兰亭书童 2014-04-30 书坛快报 评论

    新华网上海4月29日专电(记者俞菀)6000人的小村庄,7000余份契约文书,跨越200余年……记者28日获悉,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曹树基领衔的团队,通过对大量“石仓契约”的发掘研究,将明清中国乡村经济生活和历史文明的缩影,较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曹树基说,2006年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浙江丽水石仓镇的一户阙姓家族老屋里,找到了百余件地契文书,契约规则之清晰,逻辑之严密,令他叹为观止。“那些契约被放在一个大木箱子里,置于阙祖兴家的楼上。木箱的钥匙,则由他的兄弟阙祖杨保管。他们对我说,这是祖宗的东西,不能烧掉,言辞中透露出自豪。”

    此后,曹树基及其团队展开了长达8年的“契约发现”之旅。通过对“石仓契约”的系统研究,发现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乡村曾一度维持着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活。

    大致来说,此次发现的石仓契约主要订立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间,历时226年。契约包括卖、找、退、当、租、拨、分、借、抵等多种类型。以数量最多的卖田契为例,契约构成包括买卖双方姓名、卖地原因,田地坐落地点、价格、产权申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订契时间、在见人和中人等。

    “尽管当时的交易规范尚未有现代民商法的细致周详,但村民们自觉遵守契约精神,在数百年间自发形成了有效运转的土地市场规范。”曹树基说。

    “契约之外还有大量的补充文书,如大杂字书、唱本、医书、科仪书、分家书、流水账等。”研究团队成员、上海交大历史系教授章毅说,专家们通过这些资料,尽可能还原了石仓家户当时的社会分工和生产生活状况。

    “契约文书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社会文化传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中国村落文明独特的风景。”曹树基说,石仓古建筑和契约文书交相辉映,沉淀而成的历史厚度,在今天的中国也是十分罕见和珍贵的。

Tags:契约   中国   乡村   见证   发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