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艺评:私人订制时代艺术还需要标准吗

兰亭书童 2014-05-13 书坛快报 评论

  春节期间,“武松杀嫂”的文学故事,以一具裸露女性器官、放纵色情想象的雕塑形式,出现在某市某大型商场的公共空间。真人大小的写实手法,360度的观看角度,打着艺术的幌子,直接触碰社会道德的底线,公然出现在不论老幼的视线当中,令人无法回避。

  艺术,还有没有标准?当这样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公众神经,艺术的标准重新成为问题。

  艺术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使得世界丰富多彩,但多元与多样本身并不是评价标准,而是包容态度。我们鼓励并欣赏艺术的多样表达,但我们也要清楚地区分多元形态中的好与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评价标准、艺术评价体系在今天亟待建立完善。

  艺术需不需要标准,许久以来,成为一个问题。

  有人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评价,是一件纯粹个人的事情,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不存在什么标准。有些人认为好的艺术,另一些人却嗤之以鼻。也有人认为,标准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在私人订制的差异化时代,多元化、多样性早已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标准。互联网从技术上提供了越来越多个性化服务的可能,也由此给予人们极大的自由。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艺术创作和艺术评价的自由。去标准化、去中心化、多向度多元化,成为艺术的时代潮流。艺术,打破了标准的桎梏。

  艺术概念不断扩展,当代艺术失去评价标准

  如果从艺术的起源入手,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从中找到艺术的标准:

  祈雨时的舞蹈,岩洞中的奔牛,丰收时的歌唱……原始艺术首先起源于祭祀与图腾崇拜。随后,宗教的目的成为艺术发展的动力。西方教堂是艺术的宝库,敦煌石窟壁画至今仍是艺术的精华,而其初衷都是敬献给神及上天的虔诚圣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力量逐渐强大,艺术从宗教中逐渐分离出来。教育成为艺术的第二重功能。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艺术几千年来的基本特点。绘制神像,也是为教化目的。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丰子恺提出人生的三重境界,都揭示出艺术与宗教、艺术与教育的关系。

  艺术当然具有记录的重要功能,无论是民族史诗神话,还是丹青绘就的历史长卷,都翔实记录了历史中无数个重要时刻。而对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的描绘,以视觉、影像的方式,记录下这个世界的如其所是。

  当娱乐诸神转向娱乐人自身,艺术作为审美的概念而独立时,艺术才成其为艺术,才有了我们今天所意指的艺术概念。于是,伴随着文艺复兴对人的重新发现与肯定,艺术朝向心灵、情感、自我,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一路向着象征、抽象、表现进发,直至到达现代艺术的领地。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步形成去中心化、不予界定的“后现代”概念。直到上个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推广与使用,让人突然发现整个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同时处在一个平台之上,艺术的格局也随之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主流与边缘,突然都陷入到一片喧嚣之中,徒劳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混乱不可避免,评价标准成为问题。每一件“作品”都以个体身份堂而皇之地登上艺术的殿堂,在多元多样的喧嚣中,让人无从分辨评判。

Tags:还需要   订制   私人   标准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