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上海博物馆:在这里“博”览过去与未来

兰亭书童 2014-05-19 书坛快报 评论

    新华网上海5月18日专电(记者吴霞)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的上海下着濛濛细雨,但上海博物馆——这座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建筑却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前来观展。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副主任陈曾路倍感兴奋的是,前来观展的人群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年轻的面孔。“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积淀的集聚地,更是生发未来创意的场所,我们致力于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在这里构建起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陈曾路说。

    借道新技术新平台: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竹刻制作的工艺流程分为起稿、制坯、粗刻、精雕……”这段解说词并不是来自电视台的竹刻科普纪录片,也不是课堂里的专业教学片,而是来自一款名叫“竹镂文心——上海博物馆竹刻艺术特展”的APP应用。

    2012年上半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走进展馆。如今,承载着文人雅趣的竹刻艺术品早就被送回严格恒温恒湿的库房,而这款由上博自主开发的名为“竹镂文心——上海博物馆竹刻艺术特展”的IPAD应用在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早已过万。

    “有这个想法是两三年以前的事,那时候我们觉得是APPLE STORE这种新的传媒的方式,在年轻人里面比较有认同度,当时就有了这个想法,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能把我们博物馆的一些内容、一些想法在这上面能够推广出去。”陈曾路说。

    2012年7月,上博推出的首款应用正式上线,“竹镂文心”的APP从展览展出的160余件竹刻展品中精选了72件精品,除了提供其高清的图像和翔实的文字介绍之外,使用者还能于其中看到竹刻拓片和竹刻工艺的视频,它的主界面采用手绘古典风格的文人书房和庭院的场景。

    “把展览从博物馆搬到IPAD上来,其有趣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的可能性。”陈曾路说,“我们把所有的竹刻拓片做成一幅3D化的场景,其中的场景不再是凝固的,而变成了动画,人会走、船会行、树会摇。不仅如此,如果点击其中某一局部,则立刻进入某一特定展品的介绍页面。”据介绍,包括主界面的文人书房中的一应陈设也都有来头,其形象都严格按照上博收藏的明清家具设计再组织成为书房场景。

    今年31岁的上海白领董雪芸正是通过“竹镂文心”的APP开始成为上海博物馆的“常客”,“之前印象中的博物馆都是给人老气横秋的感觉,但这款APP完全颠覆了博物馆在我脑海中的概念,它很好玩,很有趣,同时又让我长了不少见识”。

    通过APP吸引观众再次走进博物馆,这让陈曾路十分得意,“对于博物馆的参观者而言,最核心的一个价值叫做兴趣,我们参观博物馆并不是说你参观了一次之后就了解了所有的东西,我们看了一个APP或者玩了一个APP以后,实际上是激发起了观众更大的兴趣。我们愿意把资源放到网上,大家会因为你的这些材料、这些故事、这些非常漂亮的画面,反而对博物馆更加关注。”陈曾路说。

    “换个角度看文物”:“博”览过去与未来

    作为国内首个为单场展览而开发的应用,“竹镂文心——上海博物馆竹刻艺术特展”获得了业界和用户的一致好评,有网友评论,“没想到国内的博物馆也能这么时髦。”这也就让陈曾路和他的团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2013年1月,上海博物馆“幽蓝神采”元青花瓷器大展APP正式上线,襄阳、汴梁路、永乐宫、磁州窑……山水地图上的一个个名字,经由手指点击幻变为一段段诗情画意的描述。以全新的文物博览模式,让纤丽细腻的中国传统笔墨,带观者走进元青花瓷器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远航。

    比起“竹镂文心”,此番元青花APP更上一层楼,画面全部手绘,在强调图案线条的同时,又多了一分童话意境。负责绘制的徐旭峰,大二时已成为上博志愿者。“让大家知道博物馆也好、文物也好,都可以做得很萌很潮。希望大家能换个角度看文物。”徐旭峰说。

    “这是一次尝试。”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说,“它既是我们在博物馆教育层面的尝试,也是我们对于新技术手段和新媒体平台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又绝不是一种目的,它仍然是一种手段,是上海博物馆服务大众的手段。既能把展览做成‘不落幕’的,又是全免费的,通过这种手段而体现的是一家博物馆的公共精神和公益宗旨。”

    事实上,国内外不少博物馆正在纷纷推出支持苹果系统或安卓系统的博物馆主题应用,如国家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他们的官方应用多为整个博物馆的介绍,能在其中观摩馆藏品的高清图片,了解其基本陈列以及博物馆举办的最新活动。而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应用,更是以游戏的形式增加使用者对馆藏品的了解。

    “博物馆是文化力量最集聚的地方。新技术的发展,让这些千里之外的文物流淌在我的指尖,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幸运的地方。”董雪芸如今已经是一个1岁孩子的妈妈,她告诉记者,以后她会带着孩子一起来逛博物馆。

    “我们不希望博物馆的参观者认为博物馆只是一个讲述过去的故事的一个地方,我们要把过去、今天和未来能够黏连在一起,让大家知道博物馆也是未来创意生发的地点和起点。”陈曾路说。

Tags:在这里   上海   博物馆   未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