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故宫"迷楼"绢画成形 7人半月拼上千碎片

兰亭书童 2014-06-24 书坛快报 评论

  本报记者 刘冕

  时光荏苒,故宫未开放区内的“迷楼”里,一幅从未有详细记载的巨幅绢画碎裂成几万片,经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故宫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的传承人杨泽华和同事们的巧手,如今重见天日。

  最小碎片才指甲盖大

  这幅画是在故宫符望阁内发现的,年纪大约有200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物部门对这里的保护采取相对保守的做法,室内通风条件差、尘土清理不力,导致阁内的绢画残损严重,老化、霉变、水渍、虫蛀随处可见,有些碎片用手轻碰就会掉渣儿。

  在杨泽华的办公电脑里,存着一张古画刚送来时的照片:画是被向内折着,看不出画的正面,最小的碎片还不及成人的小拇指甲盖大,有些地方甚至碎成灰褐色的粉末。

  杨泽华带着6位社科院的研究生先加固碎片,整理出4大片儿和上千片小块儿。每一片都要经过耐心地用清水、镊子和小型吸尘器等“洗澡”,之后用绢纸简单加固,光拼图他们就花费了整整半个月。最终,成形的古画尺寸,高约4.7米,长约2.8米。古画内容也首次亮相,山石、松树和灵芝跃然纸上。

  画背面找到作者姓名

  杨泽华说:“这幅画以前从来没有人研究过,所以谁也不知道画面绘制的是哪儿。但是符望阁内曾经发现灵芝,因此推测画面可能就是这座楼阁周边的景色。”他去实地考察过,符望阁的一面墙正好就是这个尺寸,显然这幅画类似于倦勤斋内的通景画,覆盖了整面墙壁。

  更有意思的是,画背面的信息印证了他的猜测。原来,清代宫里处处是规矩。画一幅画,领了多少绢、谁画的、挂在哪儿都要登记在册,这些信息还会备注在画背后不显眼的地方。在这幅画背面,就可以找到一行墨迹,写明清代董诰绘制,挂在符望阁内的一面墙上。

  符望阁,是紫禁城东部宁寿宫区域内最高的一座楼,这里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准备的养老处,从未对观众开放过。阁内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地分隔空间,不熟悉的人穿门越槛时,容易迷失方向,故俗有“迷楼”之称。杨泽华说:“修复完成后,专家肯定会对这幅画进行细致研究,破解更多目前未知的内容。”

Tags:绢画   故宫   成形   碎片   迷楼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