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艺评:象牙塔里能否走出鉴定大家

兰亭书童 2014-06-30 书坛快报 评论

  与数量惊人的现当代书画相比,国内鉴定人才奇缺,尤其“五老”(谢稚柳、启功、刘九庵、徐邦达、杨仁恺)辞世后,艺术品更面临“无人鉴定”的局面。那么,鉴定家队伍究竟应该如何培养?是通过高校系统理论的学习还是经受市场的锤炼来锻造“火眼金睛”?且听听业界专家的分析。

  

  著名鉴定家 吕立新—

  鉴定家无法在学院里被批量生产

  与数量众多的现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出来的作品量相比,我们目前的鉴定家少得可怜。曾经有位北大教授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想着能不能“复制”一下。但我们讨论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鉴定家是不可能被集中培养出来的。

  我大学读中文,毕业后做电视编导,工作了几年后去日本进修电视专业,在日本接触到艺术品领域,觉得很有潜力,1996年回国之后,就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很多人对我的“跨界”感到惊讶,而我个人的体会是:做鉴定工作,首先是要多“看”—多读书、多看画;其次,光“看”还不够,还要记得住,且又能于细微之处体会不同,再从不同中总结出画家的风格与特点;再次,做鉴定工作,实践很重要。在“恶补”美术史三五年之后,我就尝试着买画。一开始我是从当代画家入手,因为如果看不懂,至少可以找到画家本人讨教。我第一次买画,用5.5万元买了十几张当代画家的作品,其中最贵的是陈平一幅八平尺的《费洼山庄》。虽然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课,但这画究竟是真是假,当时心里也没底。于是在朋友的引荐下,我到国家画院直接向陈平请教。

  除了陈平,我初入行时和史国良、田黎明等画家的接触都比较多。可以说我对他们作画方法、技巧的感性认识,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但从当代画家入门之后,学习和实践又要向纵深的方向拓展。比如我对史国良有了研究之后,必然想搞明白他这一套是从哪里来的?那就一定要追索到黄胄;而研究黄胄,必然要上溯到他的老师赵望云,甚至整个长安画派;而了解完李苦禅,自然就会串到齐白石那里去。中国画的特点就是脉络清晰,讲究传承。

  当然,要成长为鉴定家,名师的指点也很重要。我曾得到过不少好老师的点拨,比如米景阳老先生。他原来是荣宝斋的副总经理,和许多近代大师都是好朋友,那时候去他家闲聊,很多东西被他一点就有茅塞顿开之感。

  从我的经验来看,成为鉴定家需要真诚的热爱、不懈的努力以及天赋,也需要一些机缘巧合。而这些,都不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因为要成为鉴定家,必得先是藏家,对艺术品有充足的“上手”机会,甚至必须有买过假画的“切肤之痛”。回顾历史,张伯驹、启功这些大鉴定家同时都是大收藏家,有买画卖画的经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鉴定家最有可能诞生的地方,不是学校而是市场。但这个市场上,有充裕的资金却买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假画的藏家,我也见过不少。所以,在收藏的过程中,研究工作、知识储备都要跟上,而不是说:我先收藏,赚到了钱,再慢慢把知识给补上,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

  广东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许钦松—

  理论家队伍里很难走出鉴定大家

  二三十年前的那一批老鉴定家,不少都是长期在博物馆系统工作的,跟大量的文物艺术品朝夕相处,同时还有更资深的大鉴定家作为其师父,将鉴定绝学口耳相传。可以说,他们是在大量接触古代书画原作的基础上练就的“火眼金睛”。还有一些不是博物馆系统的鉴定家,大都出生于收藏世家,从小浸润在文物艺术品中,练就了超凡的眼光,他们的成长都有一个共同点:见到的真东西多。

  目前,我们国内的鉴定人才青黄不接,除了“文革”十年造成的学术断层外,还因为现在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都是封闭式管理,导致很多精品基本看不到,而鉴定家最起码的一点就是看大量的实物。在这个背景下,又逢艺术品市场的盛世,现当代书画数量激增,赝品也跟着涌现,更加凸显出鉴定人员严重缺位的问题。

Tags:鉴定   走出   象牙塔里   艺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