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台湾艺术银行挂牌 艺术品租赁成现实

兰亭书童 2014-07-03 书坛快报 评论

  编者按:台湾艺术银行目前已挂牌运作,成为亚洲地区继韩国后成立的第二家艺术银行,引起国际艺术界关注,其扶持本土当代艺术的作用广受好评,其运营模式与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银行有何不同?而台湾的这种创新尝试是否同样适应于大陆?对于艺术品市场更为广阔的大陆,准备好建立艺术银行了吗?

  3月25日,台湾艺术银行挂牌运作,这标志着台湾步入全球少数拥有“艺术银行”的地区行列。事实上,去年台湾文化部门就开始运作“艺术银行”计划,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艺术银行正式在台中市银行街开门营业。台湾艺术银行的设立让其本土艺术品租赁业务成为可能,今后,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欣赏到一批台湾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并且这些艺术品还会不断流转。

  台湾艺术银行如何将艺术品的流转租赁变为现实?其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对台湾的艺术品市场又将起到怎样的作用?近日,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副院长刘双舟拜访了台湾艺术银行负责人张正霖,了解到目前该艺术银行的运作情况。

  “自己的艺术家自己疼”

  张正霖介绍,成立台湾艺术银行的设想很多年前就有,台湾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多年前曾受邀参观美国大使馆,一进门便被带到美国艺术家的作品前欣赏。这些作品在进入龙应台视野之前已被带到全球各地的美国使馆巡回展出,除了装饰空间,其意更在于让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得到观众。美国推广本土艺术的做法在龙应台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此后,在龙应台的推动下,台湾文化部门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做法,在台湾推出艺术银行计划。

  台湾艺术银行的宗旨意在鼓励本土艺术创作,连接艺术家与市场,使具有潜力的艺术家被更多人所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让公共空间变成美学空间。龙应台表示:“自己的艺术家自己疼,希望孩子们不要只看到莫奈、梵高、毕加索的复制画作,还要有当代本土艺术家活生生的笔触。”

  台湾艺术银行希望能在公共空间展示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让有潜力的本土新兴艺术家有机会被发掘。由此可见,台湾艺术银行是以公益性为主,其运营费用主要由台湾文化部门承担,人员聘用也属于公务体系运作。台湾艺术银行成立专业评委会,作品采用征集方式,艺术家或其代理人提出申请,再由艺术家、产业界、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参选的艺术家须是台湾籍,年龄不限,作品要求能反映台湾多元文化特色。被选入的作品将由艺术银行出资购入并永久收藏。

  以去年开始收购画作为序,目前艺术银行已累计购入195位艺术家、共计346组作品,其中所使用的素材包罗万象,创作风格也让人惊叹,其中172件作品已分别在台北、桃园、台中及高雄等地与艺术爱好者见面。

  这些作品中,更不乏2013年底在ART Taipei崭露头角的推荐新人艺术家:从电脑线上游戏与现实社会中汲取灵感的蔡士弘,被收藏的作品包含《投降后的消毒作业》、《幻术之吻》等;谢怡如的画作色彩鲜艳,有些魔幻鲜明的如梦场景,其《你和我》、《不能消失感》、《未知欣喜》等作品都被收藏。

  张正霖介绍,去年首批征件当中,原住民艺术家的参与度不是很踊跃。所以,在第二波的征件过程中,执行单位专门将征件讯息面向原住民艺术家深入传播,希望能更好地反映台湾本土艺术的多元面貌,而目前投件比例的确有所增加。

  只租不售模式解决运营成本

  公益性质的艺术银行如何维持运营成本是个世界性难题。比如,澳洲艺术银行成立30多年,直到第12年时才转亏为盈。台湾艺术银行目前由台湾文化部门投入7000万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200万元)。其中,艺术银行第一年预计投入3500万元新台币购买台湾艺术家作品,另外的3500万元预算将用于装潢展示空间和支付人工成本等相关费用。

  张正霖介绍,台湾艺术银行实行的是只租不售的运作模式,通过收取租金支付运作成本。艺术银行利用公开征件的方式,网罗、征集并购入台湾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并以完善的租赁流通机制,让公营与民营机构都可以经由艺术银行承租画作展出,使得艺术作品可以在各种公开场合露面。

Tags:台湾   挂牌   艺术品   租赁   现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