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

兰亭书童 2014-07-15 书坛快报 评论

盖里·李作品

  盖里·李作品

  正在红专厂E9艺术馆展出的《一半一半》展览有个长而佶屈聱牙的副标题——三位探索土著文化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家的展览。

  当我们看到“土著文化”这个词时,往往会预设看到一些符号化的原始风情——展馆门外燃烧着的带来“澳大利亚味道”(策展人语)的桉树叶和展览海报上身负多种旗帜、颈带土著风格项圈、又用中式象牙筷子穿过鼻隔的男子似乎更让我们加深了这一印象。

  但这次展览让我们看到的是在全球化的新语境下,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在当代的延续与发展。直面这些未曾被写进美术史的、此刻已不被遮蔽的艺术,对我们认识我们自身文化中的本土性与全球化问题,也大有助益。

  从澳大利亚,回到HOT的广东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樊林在教授美术史课程之余,也经常从事策展实践。去年2月,她到悉尼与澳大利亚文化合作集团创始董事、红门画廊特别项目主管凯瑟琳女士合作,策划了一个亚裔艺术家联展。在悉尼工作的一个月之中,樊林接触到澳大利亚土著文化,并对之深感兴趣。她说:“澳洲土著人的艺术传统是远古的也是连续性的,它是隔绝于世、独立发展的,一直以来比较少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这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地方。”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琼·孟丹·万告诉我,凯瑟琳与樊林两位女士的热情帮助,促成了这次展览在广州的落地。“这是我们从澳大利亚带到中国的几个展览之一,却是我们第一次到中国南方来做这样一次展览。特别的是,这次展览所选择的几位年轻艺术家,都有着华裔血统。”

  “广州是一个非常HOT的地方”,琼·孟丹一语双关地说。在他看来,这里不仅气温炎热,而且性感热辣、思维活跃。从18世纪开始,华人到澳大利亚北领地和北昆士兰州等地的金矿淘金,之后陆陆续续通过中国南方——具体说来就是广州,到达澳大利亚。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后来回归故土,但也有不少人就此落地生根、娶妻生子,为澳洲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混合血统人士在澳洲非常普遍,而在澳大利亚,混合血统的土著人常常被称为“黄种人”——即使他的父母分别是白种人和黑种人,这种称法带有一种自动的、讽刺性的亚洲推断。

  有人认为,这些跨文化、混合种族的人群体现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琼·孟丹认为这次展览放在广州举行是非常适宜的,除了展览本身之外,他同时更希望能就此与中国观众展开对话。

  “土著人应该要做自己的展览,写我们自己的历史”

  琼·孟丹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理风土与文化特性。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家们,曾经用原始的颜料,在一种特别的树皮上或者大地上作画,然后自然地等待风将沙土上的线条抹去。西方的艺术家与收藏者们来到这里,发现了这种不同的艺术,要求他们在纸板上作画以便带走,然后这些作品开始被国内的美术馆收藏,土著艺术家们也开始使用油画颜料、画布之类西方媒材来创作。

  20世纪70年代是澳大利亚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一些重要的国际双年展开始引入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以西方的观察角度来命名这些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著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摄影来创作作品,也有了自己的艺术家联盟,并开始在国外进行展览。如今,土著艺术家们使用各种媒材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展出。

  然而,直到澳大利亚独立的策展人与批评家们成长起来之前,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一直被西方美术史所忽视。文化传统的隔绝与难以进入,有时成为了其他文化误读或产生刻板印象的缘由。

  樊林谈到她与凯瑟琳之间的一段对话——“一天晚上,凯瑟琳问我,‘你上西方艺术史课,有多少页是关于澳洲的?’我回答说:‘只有一页。’因为我们所了解的,是被西方所书写的美术史。凯瑟琳给我读她为悉尼双年展所写的文章,里面有个例子让我印象很深刻——当一个白人遇到一个土著,把他命名为‘星期五’,完全没考虑过他在他自己的语言中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总在强调文化的多元,其实这个多元往往是被书写过的多元,如果我们不真正进入这个话语系统,意识到每个文化来自它独立生长的条件,那些在土地上创作的作品被搬到展厅里去的时候,它的文脉是被切断的,今天的策展人想给我们看的,实际上是一种不被遮蔽的艺术。”

  琼·孟丹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正是如此。“我想土著人应该要做自己的展览,要思考和写作、著书立说,写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不想让西方来规定,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不好的艺术。”

Tags:土著   想让   艺术家   艺术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