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中国书画名家王超群艺术人生访谈录

兰亭书童 2014-07-18 书坛快报 评论

  对于技法的掌握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纯熟,但要让心法之修炼不堕入“模仿”窠臼,还要得益于触类旁通的思辨和静心笃行的专注。而这种明思与静修之底蕴托出的超凡气质,在一个人身上得到淋漓诠释。他就是中国伏牛书画院副院长、龙山诗社理事、中国国画院院士、北京奥林匹克书画院荣誉院长、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名誉院长、淮海书画院名誉院长,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画院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兼花鸟画工作室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王超群先生。

王超群

王超群

  采访初识,笔者看到王超群先生安静地坐在一个单人沙发上,脸上漾着真诚而礼貌的微笑,多些文人的腼腆,少些世俗的客套。很难想象眼前这个温文尔雅的人曾有干过农活,当过兵的经历。在采访过程中,笔者逐渐读懂了这个看似平凡的人身上那份难得的淡泊致远的宁静心怀。

  王超群先生笔名灿之、石禅、天马山人、点石斋主。1954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与书画大师齐白石是同乡。由于齐白石在书画界的崇高声望,湘潭人都以他为荣,对其作品也是大为追捧。童年时期的王超群自然少不了耳濡目染于齐老佳作,也正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环境中的艺术熏陶,让他在不知觉中就解读出齐白石的艺术精神,并很快将其融进了自己的天赋秉性。故而,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之警言,王超群先生似乎早已完成了渗透地参悟。

  谈起对书画的创作,王先生说:“别看我绘画的作品多,但是我写书法的时间比画画的时间要长。其实书法比绘画难,绘画的技法容易掌握,但如果书法的基础很扎实,画出来的东西看起来才会显得更加自然和生动。”王先生此言,于无形中道出了中国书画创作的精要之论。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最早提及“书画同源”论,尔后元代大家赵孟頫成为“书画同源”的最早发现者,并在其绘画作品中以篆书及草书意味的皴法入笔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理论精髓。在当今书画界,“书画同源”也算是众所周知的行业术语了,虽然众多创作者都在追求着书画笔意的相融,但会得“三昧”者却不在多数。若以画作来论,关键是要让书法之用笔不着痕迹地溶于画作的点线勾染中,这也是中国书画艺术中虚实相生之审美意趣的最高意境。

  王先生习书法,取二王、米芾等帖学大师,且对唐代欧、褚、虞、颜诸家,以至北魏、汉碑等都有较深的研习,精通真草隶篆诸体。以书法之实,入绘画之虚正是王超群先生绘画作品的一大特色。可以说,其绘画之技法得益于对书法习创的领会。王先生书法,以草书意味入行楷,笔法方圆兼用,藏露相宜。且在运毫时,按笔、提笔、挫笔、搅转、翻笔等笔法都能流畅而用,使作品一气呵成,时如溪水潺潺,亦似流云飘过。王超群先生把其书法笔意自然而然熔于绘画中,便使画作流露出柔和润雅之感。而这种柔润感,又体现出他自心沉潜的内化修为。

  “一个人真正的书画艺术风格,我觉得是在五、六十岁的时候才开始日渐成熟的,之前一直都是在学习和摸索的状态。可以说,我现在的创作生涯才刚刚起步。”王先生悠悠地说。

王超群作品1

王超群作品1

  也许,正是湘潭这个地方的水土滋养,也许,是从小深受大师齐白石的影响,当别人都在为成名成家而四处奔走时,王超群先生却始终不紧不慢地在艺术之路上悠然“散心”。亦如当年的齐白石,若不遭遇战祸,便也能闲散一生。王先生虽无齐翁之“五出五归”和山居八年的经历,但多年的田园生活也让他能游目骋怀于自然山水中,不断感受着农家生活的淳朴意趣。这与齐老经历可算如出一辙。王超群先生似乎早已在无意间循着大师的足迹慢慢磨练,磨出平和致远的心境,练就纯熟超凡的技法。

  在王超群先生的绘画作品中,观者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栩栩如生的自然景观。他所绘题材皆取自身边物象,王先生喜画荷花,笔下之荷,有亭亭玉立之秀雅,亦呈中通外直,出淤泥不染之高洁,只因他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曾参与栽培,故荷之芬芳对他心灵的多年沁养使其在落笔前便升华出香满四溢之心境,然着墨后,荷之性情气韵即能悠游于笔墨下而使生意盎然。

  王超群先生最擅画鸡,因家里长年养鸡,故对鸡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他经常能观察到小鸡孵化的过程。虽然这种过程在农家很常见,但对于王超群先生而言,这种生命繁衍的过程却能打动他敏感的艺术性灵,从心中升腾起的是一种浓浓的,对生命承续的纯朴的喜悦。这种心情让他在创作时,总能心怀感动,继而把其对生命感知的无限思情源源不断地渗入到画作中。王先生的诸多佳作,大都以行、草书笔法入画,虽然造型简炼,笔墨粗旷,却能在简约的勾勒点染间就让画面生机勃发,活灵活现。他画的鸡,威武中见善良和谐,充满融融暖意的人文关怀,更生动体现出自然,本真的艺术情趣。

  在王超群先生为数不多的人物画作品中,一幅名为《常乐长寿》的作品非常生动地勾勒出其散逸、乐观而坚定的人生状态。似乎在娓娓道来王先生在那些动乱的岁月里,仍能在“衣带渐宽”的苦研求索中静享创作之乐,不论环境艰难,无冬历夏仍不辍临池摹创,最终换来“蓦然回首”之艺术成就的“灯火阑珊”。

王超群作品2

王超群作品2

  王超群先生的书、画、印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个人传略载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印谱》《中国书法全集》《世界书法家名录》《世界中国名家艺术大典》《中国历代书画名家》《聚焦中国书法大家》《名家指南》《名家艺术》《中国青年篆刻家作品集》《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书法作品拍卖库》《中国现代名家名作鉴藏指南》等多部典籍。出版了《当代著名书画家王超群作品集》、《王超群花鸟画作品集》、《王超群书法选集》、《王超群篆刻集》、《大匠之门——王超群作品集》。其优秀作品亦为爨宝子书画碑林,颖洲西湖碑林、中国红军纪念馆、彭得怀纪念馆、深圳华夏英杰墨宝园、羲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西部爱心苑、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刻石收藏。国画作品广为国内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波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收藏家及友人收藏。

  “我现在还谈不上什么自我特色,也谈不上功成名就,还在继续努力,也没想要刻意创新,我现在还是以继承为要,至于形成自我特色那是以后的事情,看将来的走向,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着急。”王先生谦逊而真诚地说。

  王超群先生之气韵,总能让记者感受到一份致远的淡然与平和。他犹如一个在大自然和田园生活中汲取创作养料,与世无争,心无旁骛且乐善悟道,超然物外的书画游子。而他以恬淡和专注的心性所创之作品,也充分显现出可流传于世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如今的王超群先生虽已成就卓著,自我逸格也得到广泛的肯定和赞赏,但虚怀若谷之品性却依然与他形影不离。(记者:杨丹菲)

Tags:中国   艺术人生   访谈录   书画名家   王超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