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艺评:修出来的中国画让人累

兰亭书童 2014-08-07 书坛快报 评论

八大山人书法

  八大山人书法

  八大山人书法

  一个“修”字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蔓延。最近有评论家向笔者抱怨,他近日参观了国内几个颇具规模的当代中国画画展,发现后期修饰味道特别浓,充满匠气。这样的批评针对的是一些青年画家。有评论家称,这些年轻画家的作品本该充满自然的艺术冲动,但现在看来许多作品过于看重表面细节的矫饰,恨不得刻画得像照片; 有些干脆连毛笔和宣纸也不用了,而用刷子在处理过的纸上反复“描”、反复“抠”、反复“修”; 中国画讲了几千年的“线”、“点”、“皴”、“擦”、“染”等技法荡然无存。这位评论家批评说,“制作风”在20年前虽然已有,但近几年愈演愈烈,说到底,这是被看作“中国画骨髓”的“写意精神”的严重流失。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说,写意精神的流失是严重的学术退化,它已严重滞碍了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他希望以他们这一代人的实践能唤起年轻画家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重视。

  “制作风”“矫饰风”盛行

  杨晓阳说,与西方以科学观为先导的艺术方法不同,中国画讲究表情达意,画人、画物讲究“神”,呈现的画面必须具有趣味感和意象美,表达的意境是画家真实的内在审美。然而,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画家注入的感情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制作”和矫饰。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将细致推到前所未有的极限。以人物画为例,牛仔裤的纹理、皮鞋的光亮可以被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甚至连画中人物脸上的汗毛孔和青春痘的印迹都惟妙惟肖,唯独不见的是人物彼时彼刻的血肉神情。上海中国画院的张培成说,这样的作品乍一看蛮细致、蛮像,甚至颇有几分淋漓尽致的感觉,但已经丧失了中国画的意韵,让人看了很累!他说,中国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便是造型方式偏向于写实的古代工笔画,最终也没有丢掉写意。比如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纸本工笔画——顾恺之《洛神赋》,表现的方法是工笔,空间构筑和人物造型采用的却都是很写意的方式。

Tags:让人   中国画   艺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