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中国书画名家许荣艺术人生访谈录

兰亭书童 2014-08-21 书坛快报 评论

  在采访许荣先生之前,有幸对其作品先睹为快。至今仍记得打开画作时那种扑面而来的,跃然纸上的浓厚的自然气息足以使人有“绕梁三日”之思怀。因其佳作的美好印象,笔者对一探许荣先生悟道艺术之修习过程充满期待。

许荣照片

许荣

  他出生于1948年,也快“古稀”之龄了。但当我接通电话传来的声音却是清亮悦耳,明快清晰,丝毫没有浑浊拖哑之音。有时,只用听声音也足可推断一个人的身体状况,而身体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境状态,越是淡泊潇洒之人,越是心平气静,开朗亲和,自然身康体健。如此听来,他定是一位精神矍铄,本真随性之人,正应“人如其画”之语。

  从小生长于农家的他对大自然的亲近是一种固有的,植根于性灵深处的情感,而他的艺术情思也正是随着这种长期游目骋怀的疏放个性逐渐在心底升腾而出。当然,也不是每个亲近自然的人都能陶冶于其中之艺术意趣,这还要取决于此人是否有异于常人的天赋秉性。而许先生正是那个被自然滋养,又于自然中悟道艺境的个中翘楚。我们的访谈话题,亦随着许先生与书画的结缘逐一展开。

  游走自然 画意真知

  “中国画最吸引我的,就是其本身的意境。那种对心灵碰撞而激起的火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从事国画这门艺术。”谈到与国画第一次碰触时的感受,许荣先生依然显得有些激动。

  其实,国画对于他的吸引,正与其早年奔放于乡野的田园生活息息相关。正是那种凌驾于绘画技艺之上的自然道法,成为了本质的向心力。虽然,许荣先生也曾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接受过“学院派”的系统教育。在校期间,他受教于在当时国画界颇负盛名的黎雄才教授赏识,得到耳提面命的教诲。与众不同的天赋,加之名师教导,让许荣先生在艺术理念方面的领悟,不仅没有被技法的条条框框桎梏住,而且还让所学之得很好地成为其“野逸风格”的服务者。

  或许,是因为过人的天赋,让许荣先生在“灵台方寸”和“斜月三星”之天然灵思中早已完成了对技法的演练。故,对于每个习画者都非历不可的,枯燥而艰苦的临摹之学,对他来说,却显得轻而易举。

  “我其实并不主张长期临摹,因为临摹都是在重复前人,都是在模仿和形似。有自己风格的东西才能称之为创作,把自己的性情和大自然融合而创作出来的,才是气韵生动的经典佳作,否则,就只能是僵硬的模仿。”

  东晋末年画家王微曾在《叙画》一文中指出:“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此论强调了体会自然的“神明”之思,而以“指掌”之巧使为创作之末;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亦指出:“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形似则在其间矣。”此评虽说的是唐代前后之画作,但用评于今日之画坛也为贴切。纵观历史画论,无一不强调对情怀和自然气韵的追求。许荣先生从研索之初就深悟以自然为师之道,对“气韵”之说也是从来推崇。对技巧修炼的目的固能始终清晰,可谓“心到”促成其“手到”。

春鸣曲

春鸣曲

  虽然基本省略了临摹的过程,但许荣先生却未停止于“师法古人”的学习。他说:“读画,一定要读大师的经典作品,从中感悟他们的用笔和用墨,琢磨其中的布局,结构等等是如何安排才让画作看上去充满生命力,到达气韵生动的意境。”

  读画,与书法练习中“读帖”同为一理。“读”之精要在于从眼到心的过程。需要用澄静和远的心态去观道,去体会古人在进行创作时之心态,用笔,着墨,以及当时的环境影响等等的因素。而这种“心道”的修行,最终都会体现于作品的气韵中。而许先生认为,在没有观道体会的情况下去进行临摹,实在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并无意义。所以,在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生涯中,对“读”之倚重甚于“临”。

Tags:中国   艺术人生   访谈录   书画名家   许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