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中国书画名家臧思怀艺术人生访谈录

兰亭书童 2014-11-25 书坛快报 评论

  初读臧思怀先生作品时,笔者感到有些意外,这种意料之外是源于作品中老辣圆熟的笔墨与书写者年纪的“不相符”。臧先生是1953年11月生人,至今算来也不过六十岁出头,这个年纪在中国书坛也只能算是初有所得的“年轻人”,但观其作品技艺的炉火纯青却如八旬开外之有成书者,不由让人感叹创作者天赋秉性之高。

臧思怀

臧思怀

  在记者采访时,臧思怀先生谦虚而诚恳地言道:“说实话,我平时不愿接受访谈,也无意给自己做什么宣传,是因为我真觉得自己一直处在学习的路上,没什么可值得展示的。如果要说,那也只好谈点学书的体会吧。”笔者随着访谈的深入,全程领略了“臧氏艺术”的修习历程。

  臧思怀先生笔名一心,是河南淮阳人。据传原始社会时期,淮阳为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都,且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故事的发生地,也算是华夏民族起源之所在。在这样一片人文底蕴渊远浓厚的沃土上,历代不乏辈出之人杰。如今,臧思怀先生也以书法艺术的形式,为守成和发展这千古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臧先生与书法的结缘始于幼年时期一种难以名状的喜爱,每当看到家乡过年春联上的字,便深深为之着迷。尤其是刚上小学时,看到一幅横批为“五谷丰登”的对联,他当即捡起树枝在地上模仿字样,得到爷爷的夸奖和鼓励。自此以后,臧先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愈加浓厚。从小学时的大字课开始,一直踏实坚定地研习书艺,终于“耕耘”出属于他的书坛“五谷丰登”之盛象。

  师古真学 渐进而成

  臧思怀先生给人印象是一个刚柔相济性格的人。观其作品,也如其人有柔有刚。从他的作品中,既看到致远宁静的气韵,同时又能感到浓郁的阳刚之气和洒脱的率性。而这种看似矛盾却又融容相合的艺术特质,是源自于臧先生近40年部队生活的锤炼,军旅生涯赋予他的军人豪迈气概便顺然流露于书法中,故在其作品里,总会有一种骨立挺拔的气质精神。

  虽是军人出身,但臧思怀先生却不乏文人的细腻和敏锐。对于书法修习,他始终能掌握枢要,深得主旨。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特别注重师于古法的临摹之习。从儿时“永字八法”之启蒙开始,随后又于唐楷入手,遍临欧、颜、柳、赵、褚诸体;并对行书、草书、隶书都有深入研习,“二王”、米芾、孙过庭、黄庭坚、张旭、怀素等大家书帖是他长期临习的典范。在访谈中,他最强调的也是临帖师古的重要性和实效性。

四条屏

四条屏

  “在学书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精临法帖。法帖里有‘真经’,最能体现前人作书的方法和经验。明末清初的著名书画家王铎曾说过:‘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可见师法古人是何等重要。临帖是写好书法的必由之路,是万不可忽视的。当然,临帖又要持之以恒,不能松懈,不能浅尝辄止。只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临习和研究到位,写起来才能做到心手双畅,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臧思怀先生虽重师古,却不泥古。在其作品中,能感受到厚生朴拙、质实而神炼的临帖基础,每一次运笔的提按之轻重、偃仰之起伏、映带之顾盼都能感受到内含精气的古法恪守,亦能于其笔运的游走中看到自我情怀的彰显。这种长期心摹手追的技与艺之相溶相生,也让他逐渐悟道书韵内质之意趣所在。

Tags:中国   艺术人生   访谈录   书画名家   臧思怀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