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艺术家杨珺:新水墨时代的先锋

兰亭书童 2014-12-22 书坛快报 评论

  《历代名画记》中说:“若不知师承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对于师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古代画论中早有论述:“师心独现,鄙于采综”,“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中国画的传承确是如此,从齐白石、李可染、卢沉、周思聪、田黎明再到青年画家杨珺,正体现了这一清晰的师承脉络。

  今年是齐白石诞辰150周年。植根传统,师法造化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把前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会得很深刻,他的画以文人画为根基,开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蓬勃生机。1946年,李可染拜其为师,10年工夫尽得艺术精髓,秉着“下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精神画画,以“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朴素感情开始山水画写生实践,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艺术魄力突破传统程式,创造出符合二十世纪审美观念的山水意象,把中国山水画的风神气韵从传统推至现代,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与升华,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空间。

  1958年,卢沉和周思聪拜入李可染门下,日后成为杰出的人物画大家,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人格风范,真正意义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真善美。艺术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兼容并蓄,勇于开辟新境;同时以谦抑恬淡、鄙薄名利的人格力量为同道所敬重,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两位先生的得意门生,田黎明则有了自己的创新,他强调“接受自然的照射”,即用“体天下之物”的情怀去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感受自己的人生境况,在自然中自由地呼吸成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水墨实验群体中,田黎明显然不是在观念上走得最远的一个,却是建立了稳定的艺术语言和绘画秩序的一个;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图式,给大家带来了新的视觉经验,但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观照方式和人文关怀是地道的中国式的。

  师承的健康发展是国画传承有力的保障,这些大师在传承先师技艺的同时,有了自己的创新和理解,在不同时代掀起了新的风潮。因为他们明白,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师承的延续需要穿越式的重新感知。艺术不食古不行,但食古不化也不行,最终要脱离古人自成一家。

  杨珺也是如此,作为田黎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和首位博士生,也是这一脉络的嫡系传人,他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师承”关系的延续颇为重要,如何为之选择、如何为之继承、如何为之弘扬,都令杨珺感受到责任重大。

  杨珺作品《敦煌印象》

  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的杨珺被誉为“学院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新彩墨花卉画风开创者”。杨珺有着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严格的学院立场,近年来参加了多次展览并获奖。他从传统水墨的材质和水墨语言的客观物象角度出发,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

  自199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至今,杨珺一直画人物。直至近两年,他所画的花卉作品颇受推崇,使其登上了个人艺术生涯的一座高峰。杨珺说画花卉的创作念头是机缘巧合,“内心莫名其妙长出来的”。在他看来,画人物或花卉并无区别。他把花卉当人物来画,因为花卉也是有动作和表情的。

  杨珺的彩墨花卉作品不同于传统的花卉题材,而是另辟蹊径地选择备受争议的罂粟花作为表现对象。他的创作,无论从题材的选择还是笔法的运用,几乎都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固有印象。

Tags:先锋   水墨   艺术家   时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