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锄禾日当午

兰亭书童 2007-04-10 收藏资讯 评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千年诵传的诗句,刻在一代又一代的心中。但在刻艺盛世的明清两代,匠人所刻的竹木牙角人物摆件中却以神仙佛怪、帝王将相与仕女才子为多,鲜有农人题材的独立摆件。

        多年前杏花春雨的时节,踏着蜿蜒青湿的石板,我在古董铺旧陋的博古架中巧遇了它──一尊通高约17厘米的明代民间黄杨木雕摆件(见图)。我小心翼翼把它从博古架上扶下,指去陈年的灰垢,露出黄灿的皮浆,又托在掌上轻轻抚摩,反复鉴赏……终以千钱允得主人首肯,将其易姓。


    细细品读农夫小像,那晚明匠人不以“面朝黄土背负天,曲腰躬背扶锄犁”去刻画农夫的田间辛劳;也不以肩担脊挑沉沉的金穗来描绘农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愉悦,而以一位头绾束髻,短褐敞胸的农人,双手持锄撑于地,跣足倚锄把,踏立在秋阳下的黄土田间,体现中国古代农人以土地立命,以锄犁觅衣食的质朴风貌。


    刻匠对此农人的衣锄手足均取粗犷的线条从简勾勒,惟对农人的脸部表情处理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瞧此侧首眯目的农夫,似醉似醒地瞄视前方;嘴角朝上那么轻轻一弯,鼻翼向两侧微微一阔,他惬意的目光已随稻田里翻滚的“黄金”向前延伸;嘴角亦随秋风下泛起层层稻浪而泛出喜悦。然而这种喜悦对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农夫却十分短暂。刻匠赋予农夫喜悦中似又带着一声长叹的口形,已道白了古川沙人氏祝悦霖的那首竹枝词:“火轮那管炙肌肤,辛苦田间汗血锄。完却官租橐欲罄,叩门月米又追呼。

Tags:锄禾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