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郭沫若手迹“红旗渠”回归林州

兰亭书童 2007-04-17 收藏资讯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为马全民先生无偿捐赠的郭沫若先生手迹“红旗渠”和“青年洞”


    去年4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河南红旗渠品牌文化有限公司高价购得郭沫若手迹“红旗渠”的“独家永久使用权”。


  今年4月14日,在外“漂泊”了35年之久的郭沫若题字“红旗渠”真迹,终于回到故乡——林州。随同“红旗渠”题词回归故乡的还有郭沫若亲笔题写的“青年洞”3个字。


  “今天我把郭老亲手题写的‘红旗渠’、‘青年洞’手迹交给了林州人民保存,也算是‘完璧归赵’。”4月14日上午,在林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郭沫若为‘红旗渠’、‘青年洞’题字移交仪式”上,今年76岁的原国家林业部行政司司长马全民先生,将自己保存30余年的郭沫若亲手书写的“红旗渠”、“青年洞”手迹无偿捐赠给林州市档案馆后,如释重负地说:“这两幅字我已替林州父老乡亲珍藏30多年了。”


  “红旗渠”真迹回家告慰英雄


  “郭老的题字不属于我,也不属于哪个单位,它属于林州100多万人民。我是林州人民的儿子,我只是代林州人民保存了郭老的真迹,尽了一个林州人的义务,如今它终于回到了林州人民手中。”捐赠仪式上,马老显得很激动。


  上午9时,当林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海英宣布“郭沫若为‘红旗渠’、‘青年洞’题字移交仪式”开始后,马老用颤抖的双手打开了锦盒,里面露出一个锦袋,马老慢慢解开绳子打开锦袋,里面又露出一个透明的硬塑料袋,“红旗渠”、“青年洞”两幅题字呈现在大家面前,六个字显得清秀、洒脱而遒劲有力。


  “这就是郭沫若老先生在1972年亲笔为红旗渠和青年洞所题的字!上面的钢笔字‘郭沫若先生手迹’系郭沫若女儿郭平英所写。”马老先生说。


  随后,马老将“红旗渠”、“青年洞”两幅题字送到林州市委常委、秘书长李学勤手中。“郭老在许多领域都是大家,其书法造诣也是独树一帜。如今郭老已不在人世了,他留下的墨宝就更显弥足珍贵了。”马全民嘱咐道。“请马老放心。这两幅字将存放在林州市档案馆,这里的工作人员会非常负责地把这两幅墨宝保存好的。”从马老手中接过郭沫若的真迹后,李学勤又小心翼翼地将真迹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放进锦缎盒子里。


  简短的交接仪式过后,李学勤向马全民出具了林州市档案馆接收档案资料凭证及证书。


  “真的不容易啊,这么多年了,我只是在渠上看到过这几个字,今天终于看到真迹了。”在捐赠仪式现场,当年的修渠劳模任羊成说:“郭沫若的题字见证了当年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是对红旗渠最好的纪念。”


  当年修渠的另一位劳模彭士俊见到题字后,思绪飞回修渠的火热年代。他说:“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渠那么简单,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来说,它就是汗、是血、是生命。”他想起当年为修渠牺牲的吴祖太等英烈时,禁不住泪流满面:“郭沫若题字的回归对于当年修建红旗渠牺牲的英雄也是一种告慰。”


  靠师生情谊赢得郭老题字


  “我是受当时任洛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杨贵(原林县县委书记)和当时的林县县委、县政府的委托,请郭老为‘红旗渠’、‘青年洞’题字的。”交接仪式后,马全民向记者强调。


  马全民是林州市东姚镇人。1952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中国人民大学撤销以后,他被调入北京大学任教。在人大教学期间,郭沫若的小女儿郭平英恰好是马全民的学生,“当时学校成立了一个编写组,我和郭平英都在编写组。郭平英还经常到我家里玩,所以我们关系非常好。”马老回忆说,1972年的一天,他到洛阳看望杨贵时,恰巧郭平英也出差到了洛阳。当杨贵得知郭平英是他的学生时,就提出了邀请郭老去林州参观红旗渠的想法。带着这个“任务”,他就先邀请郭平英一道参观了红旗渠。


  马全民说,参观过红旗渠后,郭平英深受“红旗渠精神”鼓舞,回到家后她便将在红旗渠参观时的情景告诉了父亲。但由于当时的红旗渠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公路一直修到山上,要上去参观就必须沿着石阶爬上去,郭平英考虑到郭沫若年事已高,虽然郭老也多次听说过红旗渠,也很想到红旗渠看看,却最终因身体因素未能成行。


  “郭平英回北京后,就邀我到他们家做客。”马全民回忆说,在与郭老的交谈中,他就把请郭老为红旗渠题字的想法说了出来,郭老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又过了一段时间,郭平英就把郭老题写的“红旗渠”、“青年洞”这两幅字送了过来,并亲笔写上“郭沫若先生手迹”这几个字。


  “拿到题字后,我就一直保存着,至今已经30多年的时间,期间我多次搬家,每次搬家我总是先将这两幅字安顿好再整理其他东西。它在我看来就是林县人民红旗渠精神的象征,丢了性命也不能把它丢了。”马老还说,“文革”期间,他的很多同事家都被抄了,而他因为是林县人,是“红五类”,家里从没有出过事,两幅字也得以安全地保存下来。“我这是沾了红旗渠的光啊!”马老风趣地说。


  题字“足不出户”身价十亿


  “酒香不怕巷子深。”尽管郭沫若题写的真迹“红旗渠”在马全民家里待了35年之久。但其在旅游、商业等多方面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如林州市委书记来亮所说,如今的红旗渠已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除水利灌溉功能外,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和品牌功能日益显现。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此外,红旗渠还发挥出巨大的品牌效益。利用红旗渠搞旅游的巨大成功使不少企业茅塞顿开,他们纷纷到国家工商部门争注“红旗渠”商标,从而使林州产品在全国走俏。林州市在此基础上,以旅游业为龙头,融农、林、牧和工矿业等为一体,组建成立了中国红旗渠集团。尤其是1996年“红旗渠”卷烟商标正式注册成功后,到2002年已成长为河南卷烟第一品牌,并在2005年成为全国第六大名优品牌。据悉,目前仅林州市在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的“红旗渠”商标,已发展到25类230多种。2000年,经北京一家专业机构评估,“红旗渠”商标无形资产已达10亿元。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年4月24日下午,河南红旗渠品牌文化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举办了郭沫若“红旗渠”手迹著作权授权使用推介会,并宣布在与郭沫若先生的后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谈后,取得了郭沫若先生“红旗渠”手迹的合法使用权。


  昨天,安阳市旅游局一位负责人透露:今年国家和安阳市还准备大打红旗渠品牌,斥资1亿多元在林州打造红色旅游,郭沫若亲手书写的“红旗渠”、“青年洞”回归林州,无疑给安阳及林州的旅游及商业又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那么,这些正在各种宣传资料和商标上发挥着作用的郭沫若“红旗渠”手迹,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据林州市的一位领导说,林州市档案馆存有从马全民处拍回的资料照片,这些年的各种宣传资料都是从那里“批发”出来的。因为真迹比较小,而在不断的复制中,字体在各种宣传资料及商标上出现时已经有所变形。


  “如今郭老的‘真迹’回到了林州,‘红旗渠’题字将会更好地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林州市档案馆的一名负责人说。

Tags:红旗渠   郭沫若   林州   手迹   回归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