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百年前话剧剧照明信片惊现潘家园

兰亭书童 2007-04-23 收藏资讯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007年,西方经典戏剧样式——话剧进入中国已满一百年,其源头公认是当代文艺大家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发起成立的春柳社文艺研究会于1907年2月11日在新落成的东京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礼堂公演改编自法国作家小仲马名著的话剧《茶花女》第三幕。然而,这次意义重大的演出留下的相关文献极少,尤其是图像资料匮乏,除了李叔同送给他的学生李鸿梁两张自己扮演茶花女的造型照等外,流传较广的就是1937年5月出版的《光明》杂志2卷12期上刊出戏剧前辈尤兢(于伶)珍藏的那张已撕去了一半的《茶花女》剧照明信片。


  值庆祝中国话剧诞生百年纪念活动的序幕拉开之际,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文艺史研究收藏家张伟3月18日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披露,近年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发掘出两张春柳社《茶花女》剧照老明信片。其中一张与尤兢收藏的那枚残片相同,从这张完整的明信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残片被撕去的一半正好是李叔同扮演的玛格丽特低首悲痛的画面(图1);而另一张和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在插图首页上使用的“阿芒读书,玛格丽特卧榻”源自同一幅剧照,但明信片的画面显然更完整,清晰度也远远胜于“通史”插图。这两张明信片均为黑白印刷,纸质硬朗,品相完好,正面明信片格式为日文字样,背面的剧照下方统一印有“茶花女匏址坪诀别之场·春柳社演剧纪念品”字样,表明是在日本印制的一整套春柳社《茶花女》演出纪念明信片中的两张。时隔一个世纪,这两张老明信片成了中国话剧历史进程的珍贵记忆,循着话剧本身发展的足印又从东瀛之岛来到中华,堪称中国戏剧、文史、收藏三界的一大幸事!


  无独有偶,潘家园发掘出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的两张剧照明信片珍品不久,国内民间又“出土”了一批记录春柳社随后几次演出的剧照老明信片,而且数量达八枚之多。真可谓献给中国话剧百年的一份难得礼物。当初春柳社同人受《茶花女》上演成功的鼓舞,随即根据林琴南翻译美国斯托夫人的长篇小说《黑奴吁天录》(原名《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成五幕新剧《黑奴吁天录》,于同年6月1日、2日在东京颇有名气的剧场本乡座上演了两场,非常成功,引起日本戏剧界的轰动。继《黑奴吁天录》后,春柳社在1908年上演了《相生怜》、《新蝶梦》等多幕剧;次年初,又上演了《鸣不平》等剧;1909年初上演了四幕剧《热泪》,以后还上演了《金色夜叉》、《不如归》等剧。这次从民间发现的八枚明信片,图案都是上述这些早期春柳社演出剧目的黑白剧照(图2《黑奴吁天录》剧照、图3《热泪》剧照、图4《金色夜叉》剧照),制作者是东京银座上方屋,虽历经百年,保存却很完好,画面也十分清晰。一次发现如此多的中国话剧早期图像文献,前所未有,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Tags:明信片   话剧   惊现   剧照   潘家园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