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集邮公司“官”到何时

兰亭书童 2007-04-27 收藏资讯 评论
       近来邮市异常火爆,无论早年发行的纪特票、“文革”票、编号票、新JT票等老品,还是近年露脸的编年邮票等新品;也不论是邮票、小型张、小小本票,或者邮资封、邮资片、极限片等,现在都进入了齐升齐涨的新格局,很有些“风吹草动远,马驰天际阔”的大局面。

  但经深入分析,多少让我们感到失望:因为本轮行情的发起者,在于“民”而不在于“官”。这里所说的“民”,指集邮者、投资者、邮商,也包括打短线的投机者。2007邮市的“又一个春天”严格地说,就是他们数月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持之以恒努力取得的,他们是邮市的主宰者。这里所说的“官”,大概念是邮票发售方;具体专指国家、省、市3级集邮公司。本应是邮市主体的集邮公司,近几年究竟在做什么?不客气说,他们在一旁坐山观虎斗。静等多、空双方相斗两败俱伤时,才会咪咪笑悠悠闲闲下山摘桃子。


  中国集邮公司是典型的中国第一“官”。他们的业务除了依附于新邮的附加品开发外,似乎一无是处。无可厚非,在新邮附加品开发中,他们确实用尽其力,穷尽其智,硕果累累,利润丰厚。但这与他们本职的“集邮”业务,还是有实质性距离。从参与市场、开发市场角度看,他们交给集邮者的还是一张白卷。相比之下,现在地方集邮的日子,可谓每况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在中国集邮公司大权独揽的大背景下,他们的生存空间极其有限。按理,他们可以利用独立经营的优势,与“民”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恰恰相反,他们只是上行下效,在特定的小圈子里进行地方性纪念邮品开发。前些年,这类业务刚刚展开时,确实有一定市场。但老调重弹,且一弹再弹,地方官员也听厌了,地方市场也饱和了,类似邮品的前景,越来越暗淡。同是参与市场,但这个“市场”已经被他们简单化、教条化了。


  与邮市相近的股市,4月也迎来了黄金大牛市。这个市场,我们既可以看到刚刚入市的稚嫩新手,也可以看到宠辱不惊的老道股民,还可以看到机构,看到券商、看到各类开放或封闭基金。参与形式也千变万化。包括近期还要推出的股票指数期货。同样是市场,同样是参与,但却有不同参与层次,不同资金势力,不同投资方向。相比之下,股市的“官”与“民”的对立,远没有邮市这样老死不相往来。


  为什么集邮公司不能积极地参与市场运作?说白了,还是“官”商意识在作怪。我们回过头看,过去集邮公司业务的增长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发新邮,一是提高面值。增发新邮自然能把集邮者口袋里的钱变到公司的账户上来,这一点,1993年达到极致。当时生肖邮票“癸酉鸡”,虽然面值只有0.20元,但聚财竟高达5000万,这在世界邮票发行史上,也是惊人的天量数字。提高面值更是轻松的变钱方法,1997年的金箔小型张,仅仅是一个纸质包装,就从2000万集邮者手中捞取了1个亿(如果算上120元特供集邮协会会员的硬壳包装,聚财数还要更高)!轻松的大锅饭吃惯了,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也消耗殆尽,他们自然是无所为,不作为。


  集邮公司究竟还要“官”到何时?

Tags:集邮   公司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