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退出历史舞台 7种老票证逐渐成收藏热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经神通广大主宰百姓生活的小小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并没有彻底退出人们的视线。
由于带有时代、历史价值,存世较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过普遍影响,小小的票证摇身一变,正在以收藏品的身份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些老票证除了让人怀旧外,更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现在生活的甜蜜。
一些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还总结出了7种老票证,作为投资和收藏热门。
仅40%票证被民间收藏
“那个时候什么东西都缺,分给各家的票证恨不得每个月都不够用,根本剩不下来。”北京档案馆社教处处长韩京生介绍说,“计划供应”时期,票证具有“限期使用、过期作废”的特征,因此能够“幸存”的老票证少之又少。
特别是票证本身体积小、纸质轻薄,容易损毁,如今能够留存下来的较完整且成套的票证更是极为稀罕。
据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尽管北京商品票证在种类和数量上居全国之首,但目前民间能收藏到的票证也仅有40%左右。
可能卖到数万元的高价
在众多票证中,粮票、布票以其品种丰富、规格多样成为收藏爱好者热衷的票证。如今,粮票更是与邮票、钱币齐名,并称“收藏三骄子”。
据统计,北京票证存在的40年里,共印制发行各类粮油票6000多个版本,面额总计上千亿市斤,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额都可谓全国之最。
业内人士预测, 随着时间流逝,粮票还会有更大的升值潜力。若能收齐一套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粮票,可能卖到数万元的高价。此外,发行品种繁多、设计图案精致丰富的布票因存世量稀少,也受到票证收藏者的青睐。
但老票证的身价大多数不是很高,按照稀缺程度一般从几角、几元到几十元、 上百元不等。
档案馆办展览四处淘换
“从目前来看,可以说没有谁能将北京所有的票证收集齐全的。”回忆起10年前筹办票证展览的情景,韩京生说,很多珍贵的老票证就连档案馆也没有。尽管各单位、区县档案馆和热心市民纷纷“解囊相助”,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展览的需要。
考虑到民间收藏家手里可能有很多珍贵的旧票证,工作人员还特意到报国寺等文物市场去淘换。“赶到那里时,我们看到很多收藏家把自己的东西摊在地上,蹲在边上边说边比划。我们也边溜达边看,还真找到十几枚不错的票证,价格也不贵。”工作人员回忆说。
工作人员介绍,展览中使用的北京出的第一套票证——面粉购买券、大麦面票等珍贵票证都是收藏家无偿提供使用的。
烟熏茶泡搅浑收藏市场
老票证在收藏界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不法分子也纷至沓来,用伪造票、臆造票搅浑收藏市场。为了使造假的早期票证看上去年代久远、历经沧桑,他们想出各种做旧高招,例如用烟熏、用茶水泡,甚至用食油、酱油制造各种油迹污渍假象,使油票、酱油票等看上去更真实。
此外,不法分子还有意编造一些奇怪的票证名目,蒙骗经验不足的收藏爱好者。
不过,这些假票证往往图案模糊、色彩暗淡或套色不准,纸质也显得硬挺,没有韧性。有些还散发着浓烈的油墨味。
7种老票证成收藏热门
①特殊时期票 这类票往往时代印迹鲜明,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备战备荒时期、“文革”时期等的票(例如语录票)。
此外,北京在特定时间增发的特供票证也值得一藏。这种票证一年一票,年年不同,价值也高于一般的常见票证 (例如每年在节日期间发放给市民的节日补助油票,俗称“灯笼票”)。
②两头票 即既抓首发票和收尾票,又抓面额最大票和最小票。以粮票为例,由于1953年印制的第一套几乎绝迹,能收藏到“首尾两头”就非常难得。
③专项补助票 这种票是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的特殊人群使用的,如知青、老红军、老干部、外事工作者、华侨及侨眷、高级脑力劳动者等,也包括产妇、婴幼儿等。
这种票证发放范围小,时间不确定,票面内容亦多有不同,如“高级知识分子补助油票”、“儿童食品补助票”、“侨汇券”等。
④少见票 一些因某种原因在当时发行量极少的票证以及目前存世不多的票证,目前的市场行情很好。
比如1953年北京出的第一套票证——面粉购买券、面额为500市斤的面粉票、只发行过两个月的大麦面票等都是珍品。此外,购物券系列里的大衣柜票、芝麻酱票等价格也都在几百元。
⑤成套票 成套票是指在有效期内使用的所有品种、面额的票,有的叫一枚套,有的叫两枚套,还有的叫五枚套。
一般来讲,套票的价值比散票要高,有的收藏爱好者专门收集语录套票,集齐一个年度的套票也很值钱。在票证网的交流区,整套1968年的北京市粮票和面票已经被叫到每套6000元的高价。
⑥非流通票 有些票尽管印制了,但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过,比如北京在1995年、1996年先后印制的“粮油供应券”。
再比如样票,几乎全新,品相很好。如能收藏到这样的票证,也能增添收藏质量。
⑦错票 和钱币收藏一样,一些存在印刷错误的错票也是收藏者热衷的一个部分。从全国来看,在过去发行的票证中,粮票的错票相对较多。
如1968年版广西1两票上的毛主席语录,把“厉行”印成“励行”;1971年版湖北10斤票上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漏印“地址”两字;1969年版江苏1两票、2两票上,南京长江大桥上的三面红旗的方向与实际情况不符等。
特色票证
语录票
特色:在“文革”顶峰时期使用
解说:“备战备荒为人民”、“要节约闹革命”、“抓革命,促生产”,“要斗私,批修”、“为人民服务”……在“文革”顶峰时期,所有的粮票都加印了红色的最高指示。
菜票
特色:根据菜的供应情况发放
解说:困难时期,每月的上、中、下旬,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根据菜的供应情况给居民发放菜票。
豆票
特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帮浮肿病人增加营养
解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更加短缺,因营养不良患上浮肿病的人增多。为解决主副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政府规定,浮肿病患者本人凭豆票可获得黄豆等营养品。
面粉购买券
特色:本市发行的第一种票证
解说:为了缓解粮食供需紧张及制止私商哄抬粮价扰乱国民经济发展,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先开始对面粉实行计划供应、定量分配,并发行面粉购买券。这是北京市发行的第一种票证,1955年底废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经神通广大主宰百姓生活的小小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并没有彻底退出人们的视线。
由于带有时代、历史价值,存世较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过普遍影响,小小的票证摇身一变,正在以收藏品的身份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些老票证除了让人怀旧外,更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现在生活的甜蜜。
一些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还总结出了7种老票证,作为投资和收藏热门。
仅40%票证被民间收藏
“那个时候什么东西都缺,分给各家的票证恨不得每个月都不够用,根本剩不下来。”北京档案馆社教处处长韩京生介绍说,“计划供应”时期,票证具有“限期使用、过期作废”的特征,因此能够“幸存”的老票证少之又少。
特别是票证本身体积小、纸质轻薄,容易损毁,如今能够留存下来的较完整且成套的票证更是极为稀罕。
据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尽管北京商品票证在种类和数量上居全国之首,但目前民间能收藏到的票证也仅有40%左右。
可能卖到数万元的高价
在众多票证中,粮票、布票以其品种丰富、规格多样成为收藏爱好者热衷的票证。如今,粮票更是与邮票、钱币齐名,并称“收藏三骄子”。
据统计,北京票证存在的40年里,共印制发行各类粮油票6000多个版本,面额总计上千亿市斤,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额都可谓全国之最。
业内人士预测, 随着时间流逝,粮票还会有更大的升值潜力。若能收齐一套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粮票,可能卖到数万元的高价。此外,发行品种繁多、设计图案精致丰富的布票因存世量稀少,也受到票证收藏者的青睐。
但老票证的身价大多数不是很高,按照稀缺程度一般从几角、几元到几十元、 上百元不等。
档案馆办展览四处淘换
“从目前来看,可以说没有谁能将北京所有的票证收集齐全的。”回忆起10年前筹办票证展览的情景,韩京生说,很多珍贵的老票证就连档案馆也没有。尽管各单位、区县档案馆和热心市民纷纷“解囊相助”,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展览的需要。
考虑到民间收藏家手里可能有很多珍贵的旧票证,工作人员还特意到报国寺等文物市场去淘换。“赶到那里时,我们看到很多收藏家把自己的东西摊在地上,蹲在边上边说边比划。我们也边溜达边看,还真找到十几枚不错的票证,价格也不贵。”工作人员回忆说。
工作人员介绍,展览中使用的北京出的第一套票证——面粉购买券、大麦面票等珍贵票证都是收藏家无偿提供使用的。
烟熏茶泡搅浑收藏市场
老票证在收藏界逐渐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不法分子也纷至沓来,用伪造票、臆造票搅浑收藏市场。为了使造假的早期票证看上去年代久远、历经沧桑,他们想出各种做旧高招,例如用烟熏、用茶水泡,甚至用食油、酱油制造各种油迹污渍假象,使油票、酱油票等看上去更真实。
此外,不法分子还有意编造一些奇怪的票证名目,蒙骗经验不足的收藏爱好者。
不过,这些假票证往往图案模糊、色彩暗淡或套色不准,纸质也显得硬挺,没有韧性。有些还散发着浓烈的油墨味。
7种老票证成收藏热门
①特殊时期票 这类票往往时代印迹鲜明,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备战备荒时期、“文革”时期等的票(例如语录票)。
此外,北京在特定时间增发的特供票证也值得一藏。这种票证一年一票,年年不同,价值也高于一般的常见票证 (例如每年在节日期间发放给市民的节日补助油票,俗称“灯笼票”)。
②两头票 即既抓首发票和收尾票,又抓面额最大票和最小票。以粮票为例,由于1953年印制的第一套几乎绝迹,能收藏到“首尾两头”就非常难得。
③专项补助票 这种票是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的特殊人群使用的,如知青、老红军、老干部、外事工作者、华侨及侨眷、高级脑力劳动者等,也包括产妇、婴幼儿等。
这种票证发放范围小,时间不确定,票面内容亦多有不同,如“高级知识分子补助油票”、“儿童食品补助票”、“侨汇券”等。
④少见票 一些因某种原因在当时发行量极少的票证以及目前存世不多的票证,目前的市场行情很好。
比如1953年北京出的第一套票证——面粉购买券、面额为500市斤的面粉票、只发行过两个月的大麦面票等都是珍品。此外,购物券系列里的大衣柜票、芝麻酱票等价格也都在几百元。
⑤成套票 成套票是指在有效期内使用的所有品种、面额的票,有的叫一枚套,有的叫两枚套,还有的叫五枚套。
一般来讲,套票的价值比散票要高,有的收藏爱好者专门收集语录套票,集齐一个年度的套票也很值钱。在票证网的交流区,整套1968年的北京市粮票和面票已经被叫到每套6000元的高价。
⑥非流通票 有些票尽管印制了,但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过,比如北京在1995年、1996年先后印制的“粮油供应券”。
再比如样票,几乎全新,品相很好。如能收藏到这样的票证,也能增添收藏质量。
⑦错票 和钱币收藏一样,一些存在印刷错误的错票也是收藏者热衷的一个部分。从全国来看,在过去发行的票证中,粮票的错票相对较多。
如1968年版广西1两票上的毛主席语录,把“厉行”印成“励行”;1971年版湖北10斤票上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漏印“地址”两字;1969年版江苏1两票、2两票上,南京长江大桥上的三面红旗的方向与实际情况不符等。
特色票证
语录票
特色:在“文革”顶峰时期使用
解说:“备战备荒为人民”、“要节约闹革命”、“抓革命,促生产”,“要斗私,批修”、“为人民服务”……在“文革”顶峰时期,所有的粮票都加印了红色的最高指示。
菜票
特色:根据菜的供应情况发放
解说:困难时期,每月的上、中、下旬,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根据菜的供应情况给居民发放菜票。
豆票
特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帮浮肿病人增加营养
解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物资更加短缺,因营养不良患上浮肿病的人增多。为解决主副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政府规定,浮肿病患者本人凭豆票可获得黄豆等营养品。
面粉购买券
特色:本市发行的第一种票证
解说:为了缓解粮食供需紧张及制止私商哄抬粮价扰乱国民经济发展,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先开始对面粉实行计划供应、定量分配,并发行面粉购买券。这是北京市发行的第一种票证,1955年底废止。
- 上一篇:古玩市场烽烟四起 竞争面前怎么办
- 下一篇:文征明有望引领书法行情 走入藏家视野
猜你喜欢
- 2015-03-15 紫砂七老作品处价格洼地 明清紫砂身份倍增
- 2015-03-13 1月6日热门收藏品种点评
- 2015-03-13 15年内文物身价只涨不跌
- 2015-03-13 生肖邮票节前涨身价 第一轮猴票涨至12000
- 2015-03-13 茅台大红袍身价倍涨 酒和茶成收藏新宠
- 2015-03-13 银价狂飙袁大头身价猛涨 藏家称只收不卖
- 2015-03-13 红色邮票飙身价 4年涨近30倍
- 2015-03-13 分币收藏市场受捧 五大天王身价翻2.7万倍
- 2015-03-13 犀角雕身价风生水起 收藏需防赝品(组图)
- 2015-03-13 三轮猴大版票两月涨233%:热门品种风险大
- 搜索
-
- 03-18铁杆球迷“趣评”足球改革方案
- 03-18湖南藏家藏名匾626块 有从厕所牛栏抢救
- 03-18古董镜头 发烧新宠 2010年10
- 03-17从配角到藏市宠儿 茶器——品茗千年雅韵
- 03-17跟风暴涨之后 黄龙玉近期短炒行情正在降温
- 03-17厦门最大水晶石:重达200多斤 开价130万
- 03-17藏市“黑马”将军罐 青花将军罐收藏价值高
- 03-17端砚在拍卖市场量价齐升 媲美鸡血石及田黄
- 03-17古砚身价风生水起 2010年09月
- 03-17艺术品收藏可另辟蹊径 专场拍卖有宝可淘
- 1342℃密云57座古墓被盗掘一空 19万平米古墓发掘完毕
- 551℃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鉴赏
- 341℃长江石价格炒高喊价300万 上千人江边淘宝
- 330℃国内元青花拍卖不温不火
- 319℃“瓷片族”工地捡瓷 提醒瓷片收藏要有主题
- 300℃战国刀币
- 221℃中国龙大银章发布会北京举行 图
- 210℃80后90后藏家怀旧 收藏变形金刚游戏卡
- 197℃奥运钞疯涨500倍 纪念币没这么火
- 197℃买茅台股票真的不如买茅台酒吗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