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我家有一块金砖。金砖并非是黄金藏品,乃是泥巴做的方砖,只是专门进贡紫金城的三大殿而用,故称金砖。
其实,姑苏人家,只要祖上是官宦或书香门第,家里有块金砖是不稀奇的,原因在于制造金砖的御窑就在苏州近郊的陆墓乡。金砖制作技术非常高,出窑时常有些次品,督造又严,次品决不能进贡,物件又沉,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流落进了喜爱附庸风雅的姑苏深宅大院里。
记得解放前夕,我们举家从甪直古镇迁移到苏州来,父母亲在靠近观前街的一条小巷里购置了一座旧宅院。那时甪直到苏州只通水路,搬家是很烦难的,母亲赠送或丢弃了许多旧物件,惟独把这块金砖带到了苏州。
金砖约二尺二寸见方,三寸多厚,听母亲讲,是从上代传下来的,先辈专门为它配了高为二尺、有四只脚的木制座架,成了一张桌子,家里人都称之为石台。石台毕竟很笨重,又不精致,大家也都不把它放在眼里。记得搬来苏州后,母亲把它置于中间一进主屋朝北的廊沿下,平时上、下都堆一些杂物,只有盛夏时节,母亲会将石台收拾干净,家里人可在石台边乘凉。我们放学回家,也喜欢在石台上做作业,那里有穿堂风,有时全家还会围着石台吃饭,也是图个凉快。
解放以后,灶台不用了,改用煤炉,父、兄与我经常在石台上劈硬柴,碰上雨天,干脆把煤炉拎到石台上生火,煤烟很快会从廊沿散到屋外。后来老宅里家家接了自来水,我们在石台边上置了一个水龙头与水池子,洗菜、洗衣时东西都放在石台上,倒也十分方便。父亲故世后,母亲有时住在外地,家里铁将军守门,有些邻居更是对石台不加爱护。有一年廊沿倒坍了,椽子瓦片重重击在石台上,也无人料理。就这样,这块流落民间的金砖像宫里的格格下嫁一样,陪伴我们过着寻常百姓的沧桑岁月。金砖的边沿不时会被重物击落一小片散块来,表面也被日晒雨淋水蚀而越发粗糙。那个年代,人都少受疼爱,谁会想着去疼爱一块砖头呢?“文化大革命”时,家里受到冲击。抄家时,不要说文物,就是稍好一点的家具、衣物都被抄查一空,家里像水洗一样的空荡,我们楼下居然没留一张桌子,只有廊沿下的石台实在其貌不扬,劫后余生地留了下来。
上个世纪末,我们的老宅要拆迁了,一群群的古董商川流不息地来淘便宜货,我曾亲眼看到一个收购文物的从巷底里运走了两块金砖。我家的金砖敞放在廊沿下,自然也倍受瞩目,有的觉得品相较差,回头走了;有一位肯出200元;还有一位或许是很识货的,出到了1000元的高价,让我心动,只是因为想到家姐关照过,这块金砖不要卖掉,使我从动摇里又坚定了回来。
二室一厅的新居经过装修后,实在没有了这块落满岁月尘埃的旧砖头的立足之处,我只能将它打入暗无天日的自行车库,听凭其尘上加尘,一搁就是九年。直到今年,我所住的楼房又要遭遇拆迁了,安置房却还没有影子,需要在外过渡多年,家具都愁没处安置,何况这碍手碍脚的石台,我又动起了将它处理掉的心思。只是突然心血来潮想确定一下它的年代,我依稀记得搬家时看到金砖边沿有三枚印章(在老宅时,金砖有印章的一侧正好靠墙),因字迹比较模糊,一直没有用心去辨认。我拿了手电与放大镜到车库里去查看这些印章。据史料讲,正宗御窑烧制的金砖,在砖的一个侧面应刻有随砖一起烧制的印章,表明年代、督造官员及制作人,在放大镜下这些印章全看清了,年代竟是“雍正五年戍造”,不由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我曾在互联网上见到新闻:南海惊现嘉庆年金砖。我家的金砖还是嘉庆皇帝的爷爷年代烧制的,不是更加珍贵吗?
那几天,我有点夜不能寐,倒不是激动于意外地发现了宝物,而是伤感于祖宗留下来的文物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所受的摧残与蹂躏,使它满目疮痍(但金砖的命是坚硬的,始终没有断裂),真是愧对祖宗呵!我与家人商议,正好在外地定居的侄儿近年购置了比较宽敞的新居,应该送它去过几天受敬重的舒心日子,让它从生活的折腾里解放出来,安度余生吧。
其实,姑苏人家,只要祖上是官宦或书香门第,家里有块金砖是不稀奇的,原因在于制造金砖的御窑就在苏州近郊的陆墓乡。金砖制作技术非常高,出窑时常有些次品,督造又严,次品决不能进贡,物件又沉,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流落进了喜爱附庸风雅的姑苏深宅大院里。
记得解放前夕,我们举家从甪直古镇迁移到苏州来,父母亲在靠近观前街的一条小巷里购置了一座旧宅院。那时甪直到苏州只通水路,搬家是很烦难的,母亲赠送或丢弃了许多旧物件,惟独把这块金砖带到了苏州。
金砖约二尺二寸见方,三寸多厚,听母亲讲,是从上代传下来的,先辈专门为它配了高为二尺、有四只脚的木制座架,成了一张桌子,家里人都称之为石台。石台毕竟很笨重,又不精致,大家也都不把它放在眼里。记得搬来苏州后,母亲把它置于中间一进主屋朝北的廊沿下,平时上、下都堆一些杂物,只有盛夏时节,母亲会将石台收拾干净,家里人可在石台边乘凉。我们放学回家,也喜欢在石台上做作业,那里有穿堂风,有时全家还会围着石台吃饭,也是图个凉快。
解放以后,灶台不用了,改用煤炉,父、兄与我经常在石台上劈硬柴,碰上雨天,干脆把煤炉拎到石台上生火,煤烟很快会从廊沿散到屋外。后来老宅里家家接了自来水,我们在石台边上置了一个水龙头与水池子,洗菜、洗衣时东西都放在石台上,倒也十分方便。父亲故世后,母亲有时住在外地,家里铁将军守门,有些邻居更是对石台不加爱护。有一年廊沿倒坍了,椽子瓦片重重击在石台上,也无人料理。就这样,这块流落民间的金砖像宫里的格格下嫁一样,陪伴我们过着寻常百姓的沧桑岁月。金砖的边沿不时会被重物击落一小片散块来,表面也被日晒雨淋水蚀而越发粗糙。那个年代,人都少受疼爱,谁会想着去疼爱一块砖头呢?“文化大革命”时,家里受到冲击。抄家时,不要说文物,就是稍好一点的家具、衣物都被抄查一空,家里像水洗一样的空荡,我们楼下居然没留一张桌子,只有廊沿下的石台实在其貌不扬,劫后余生地留了下来。
上个世纪末,我们的老宅要拆迁了,一群群的古董商川流不息地来淘便宜货,我曾亲眼看到一个收购文物的从巷底里运走了两块金砖。我家的金砖敞放在廊沿下,自然也倍受瞩目,有的觉得品相较差,回头走了;有一位肯出200元;还有一位或许是很识货的,出到了1000元的高价,让我心动,只是因为想到家姐关照过,这块金砖不要卖掉,使我从动摇里又坚定了回来。
二室一厅的新居经过装修后,实在没有了这块落满岁月尘埃的旧砖头的立足之处,我只能将它打入暗无天日的自行车库,听凭其尘上加尘,一搁就是九年。直到今年,我所住的楼房又要遭遇拆迁了,安置房却还没有影子,需要在外过渡多年,家具都愁没处安置,何况这碍手碍脚的石台,我又动起了将它处理掉的心思。只是突然心血来潮想确定一下它的年代,我依稀记得搬家时看到金砖边沿有三枚印章(在老宅时,金砖有印章的一侧正好靠墙),因字迹比较模糊,一直没有用心去辨认。我拿了手电与放大镜到车库里去查看这些印章。据史料讲,正宗御窑烧制的金砖,在砖的一个侧面应刻有随砖一起烧制的印章,表明年代、督造官员及制作人,在放大镜下这些印章全看清了,年代竟是“雍正五年戍造”,不由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我曾在互联网上见到新闻:南海惊现嘉庆年金砖。我家的金砖还是嘉庆皇帝的爷爷年代烧制的,不是更加珍贵吗?
那几天,我有点夜不能寐,倒不是激动于意外地发现了宝物,而是伤感于祖宗留下来的文物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所受的摧残与蹂躏,使它满目疮痍(但金砖的命是坚硬的,始终没有断裂),真是愧对祖宗呵!我与家人商议,正好在外地定居的侄儿近年购置了比较宽敞的新居,应该送它去过几天受敬重的舒心日子,让它从生活的折腾里解放出来,安度余生吧。
猜你喜欢
- 2015-03-13 《辛卯年》邮票金砖与生肖兔票同步发行 图
- 2014-02-06 山西古瓷:蒙尘明珠期待再放光彩
- 2012-01-06 《壬辰年》邮票金砖发行 图
- 搜索
-
- 03-18铁杆球迷“趣评”足球改革方案
- 03-18湖南藏家藏名匾626块 有从厕所牛栏抢救
- 03-18古董镜头 发烧新宠 2010年10
- 03-17从配角到藏市宠儿 茶器——品茗千年雅韵
- 03-17跟风暴涨之后 黄龙玉近期短炒行情正在降温
- 03-17厦门最大水晶石:重达200多斤 开价130万
- 03-17藏市“黑马”将军罐 青花将军罐收藏价值高
- 03-17端砚在拍卖市场量价齐升 媲美鸡血石及田黄
- 03-17古砚身价风生水起 2010年09月
- 03-17艺术品收藏可另辟蹊径 专场拍卖有宝可淘
- 1342℃密云57座古墓被盗掘一空 19万平米古墓发掘完毕
- 551℃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鉴赏
- 341℃长江石价格炒高喊价300万 上千人江边淘宝
- 330℃国内元青花拍卖不温不火
- 319℃“瓷片族”工地捡瓷 提醒瓷片收藏要有主题
- 300℃战国刀币
- 221℃中国龙大银章发布会北京举行 图
- 210℃80后90后藏家怀旧 收藏变形金刚游戏卡
- 197℃奥运钞疯涨500倍 纪念币没这么火
- 197℃买茅台股票真的不如买茅台酒吗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