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超山忆缶老

兰亭书童 2007-05-24 收藏资讯 评论
       今年是一代书画篆刻大师、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1844~1927)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在“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时节,西泠印社组织社员赴余杭超山拜谒先生之墓,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
    
    超山景色清逸,林木苍翠,特别是每年嫩寒春晓的时节满山梅花吐蕊,形成“梅乡十里香雪海、清芬弥漫溢青山”的奇观,特别是名刹报慈寺前有一株宋代古梅,花开六瓣,香压群芳,可称梅王。余杭超山从而和苏州邓尉、杭州孤山并称江南三大梅坞。吴昌硕一生爱梅、画梅、咏梅,自称“梅知己”。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恋梅情结更加浓烈,以深情的笔触写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卖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老人与梅花已是梅我合一,难舍难分。因而在其暮年,他曾先后五六次赴超山探梅观花。1927年,这已是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年。时值初春,由于上海闸北兵乱,时在余杭塘栖任局长的吴昌硕三子吴东迈将老人接到塘栖暂住。老人听闻超山梅事热闹,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欣然偕儿孙赴梅乡观赏游览。在那株枝干遒劲、疏影横斜的宋梅下,老人驻足伫立,思绪翻澜,他指着报慈寺侧、宋梅亭畔的坡地嘱其儿曰:“如此佳地,百年后得埋其间,亦为快事。”老人的夙愿是归隐梅林,冷香永伴。
    
    而今我们来祭奠先生,尽管早已过了梅花盛期,但先生并不寂寞,那红艳的山茶花、柔美的杜鹃花、富贵的牡丹花、雅致的芍药花等依然相伴着先生。在墓地的入口处,有一座古朴方正的石亭,上悬书匾为“宋梅亭”。两边的亭柱上镌刻着吴昌硕先生手书的对联:“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有梦猿挂月,石虎啸秋。”站在亭内观望,环山景色尽收眼底。此亭由吴昌硕的好友周梦坡于1922年所建,老人来超山探梅,常小憩于亭中,那幽逸的冷香时常飞进老人的笔端诗中乃至梦里,老人曾无限眷恋地以诗诉情:“生前知己许寒梅”,他认为自己的前生也许就是超山上的一枝梅。
    
    沿着弯曲的小径前行,只见先生在春阳的映照下气宇轩昂地临风依山而立,似在赏梅行吟,似在闻香遐思。尽管这是一尊石雕,但老人的身材并不高大,他一袭布衣长衫,面容平和,然而他所焕发的艺术创造力及人格魅力,却超拔伟岸。并不很长的甬道两边,对称地放着10只青石雕出的仿先秦石鼓,这是前几年墓地重修时所安置的。吴昌硕一生钟情于石鼓,曾在诗中自言“曾抱十石鼓。”老人以石鼓的气势气韵为原创,融入刀笔,终成巨擘。而今将石鼓和老人相守,也可让老人在鸟语梅香之日或月白风清之夜能赏读临写。登上数十级台阶,便是先生的安眠之地。“安吉吴昌硕先生墓”碑由先生的入室弟子诸乐三所题,两边放着鲜花圈。春祭由西泠印社副社长郭仲选先生读祭词,尔后是全体社员向他们首任老社长三鞠躬,气氛肃穆而庄严。仪式结束后,我和几位同仁在先生墓前摄影留念。墓坊两边的石柱有联曰:“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撰联者是吴昌硕的乡亲、前翰林沈卫,可谓是知音知遇之言。
    
    纪念活动后,在紧邻先生墓地的大明堂上举行了笔会,一时笔花飞舞,翰墨飘香,氤氲中犹见先生当年在大明堂上挥毫作书绘画,此艺风雅韵犹如堂前古梅,清香永传。

Tags:超山忆缶老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