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慈溪藏家自掏腰包研讨上林湖窑

兰亭书童 2007-05-28 收藏资讯 评论
       日前,在浙江慈溪举办的“上林湖窑系与杭州窑系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当地瓷器收藏家闻长庆公布了其对上林湖研究的12项新发现,并向慈溪市博物馆捐赠了两件高丽青瓷。

    据了解,多年来,闻长庆为上林湖窑的研究投入了几十万元,收集了四五吨的瓷片标本,而且本次研讨会也完全是由其个人出资。与会专家认为,民间收藏者如此大规模地收集瓷片并自费召开研讨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对上林湖窑研究提供了借鉴。


    闻名遐迩的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就在浙江慈溪,那里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据介绍,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铸造了唐宋时期越窑的所有辉煌,堪称唐宋瓷都。


    在慈溪经营企业的闻长庆一直痴迷于瓷器收藏,并且收藏了一定数量的明清瓷器。在收藏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特殊的上林湖窑瓷片,有青花,也有黑釉瓷,但越窑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只有青瓷,这个奇怪现象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他开始在上林湖古窑址及其他窑址做了上百次的实地察查,实地收集标本和摄影取证,同时从古玩商、藏友手上购买大量瓷片进行研究。


    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闻长庆感到,凭借一己之力不与国内文博界、收藏界专家进行交流和探讨,很难取得更大成果。于是就有了组织研讨会的打算。闻长庆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慈溪市政府、市博物馆和收藏协会的支持。慈溪市博物馆馆长严宝如认为,闻长庆给当地的收藏家带了个好头,为推动当地上林湖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次研讨会还吸引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文博界知名陶瓷专家的参与,以及本报和《中国收藏》的全程报道,其学术规格得到普遍认可。


    在此次研讨会上公布的研究报告中,闻长庆提出,上林湖窑晋代已有珍珠地工艺技术、唐代时已有芒口工艺、汉代至北宋已有划刻印模工艺等12个新观点,并提供了相关瓷片标本作为考证。其中关于北宋官窑,学者们一直找不到窑址,有说在河南开封被黄河水所淹,对此国内文博界争议也很多。闻先生则提供了五代及北宋官窑的铭文踪迹和实物,其中的瓷片标本,经过上海博物馆日释光测定符合五代北宋年份。


    在研讨会现场展示的上百件上林湖窑瓷片标本,引起了陶瓷专家的注意。长期以来收藏界一直认为瓷器烧制一窑里只烧一种釉色及一种胎色的瓷器,如定窑只烧定窑,不可能定窑官窑同时烧造等。而在这次展示的瓷片中却发现有“一窑多窑型”的实物标本,令专家非常惊奇。另外一件越窑残件“寄烧坊”字样的瓷片也是极为少见的,对此有专家也给予肯定,认为上林湖窑窑名确实有分工及加工烧制方式。


    与会的专家和收藏家对于上林湖窑新课题的研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也有专家指出,虽然闻长庆提供了相关的瓷片为证,但是瓷片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和考古发掘。慈溪收藏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则认为,这次研讨会给当地的企业家收藏提供了新思路,民间藏家、文博专家、政府协会共同参与的研讨模式值得称道。

Tags:上林   慈溪   掏腰包   研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