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喜得林散之墨宝

兰亭书童 2007-05-29 收藏资讯 评论
       1972年8月,为庆祝中日恢复邦交,北京《人民中国》杂志打算出一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江苏把林散之的一幅草书条幅《东方欲晓》送到北京,编辑部首先把林老的这幅作品送请启功评定。启老看后,眼睛突然一亮,急忙脱帽,后退三步,向林老作品三鞠躬,连呼“太好了!太好了!”编辑部又请赵朴初赏评,赵朴老称誉“此老功力至深,佩服!佩服!”还说向林老致敬,希望得到林老墨宝。最后由郭沫若推许,将林老的作品安排在作品选的第一篇。编辑部原打算把郭老的作品放在作品选的首篇,但郭老把自己的字取下,位置让给了林老。这期杂志出版,在日本发行后,在日本书道界和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消息传到南京,如同无意中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一样,震动了各阶层人士,并迅速传播开来,随之林散之的声誉在艺坛与日俱增。这就是林老成名的由来。
    
    “文革”结束后,百端待举,文艺界的春天也没有立即到来。林老虽已出名,还限于小范围内。“林散之热”的氛围远未形成。1978年林老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出版林老的第一本书画选。在上世纪80年代前的几年里,林老还未被热追。因为林老为人厚道,待人谦和。此时林老虽已80岁高龄,身体尚健。凡是熟人求他写字,一般都不拒绝。笔者真是三生有幸。“文革”后期,在我从教的学校里,来了一个从省城下来锻炼的老同志,他爱好书法,见我喜欢临池学书,我们之间成了至交。他告诉我,他熟悉林老,他告诉我很多有关林老的情况,还送给我一幅林老在1974年书写的草书中堂《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76年“文革”结束,老同志回省城,又专门为我向林老求得一幅草书条幅,书写的是唐刘禹锡的《秋词》(见图)。
    
    这两件墨宝中,我尤其喜欢那幅草书《秋词》。林老书写这幅作品时,已经79岁,这是他经历了晚年变法之后,艺术上进入高峰时期的作品。通篇恣肆纵横,笔墨淋漓,神采飞扬。短短的28个字,有15个字使用了连笔,线条流畅自然,笔锋与墨色转换之处,果断泼辣而又主次分明,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疾涩方圆,游丝连绵,枯笔竭墨兼施并用,表现出神奇飞动、朦胧和谐的错综之美。
    
    细读林老此作,用笔亦枯亦润,亦柔亦刚,流走老辣,前人所谓的“折钗股”、“屋漏痕”,在林老笔下皆有体现。林老之所以达到如此境界,则要归功于他的用笔技巧。林老草书线条富有力量感、节奏感。他用笔追求“平、圆、留、重”。平则力量均匀;圆则曲线圆而不断,曲而有弹性;留则线条能收得住;重则笔画要厚重,所谓力透纸背。与“平、圆、留、重”对立的是“尖、扁、浮、滑”,这是造成“俗”字的因素。在林老作品中,我们丝毫寻找不到它们的踪迹。林老书法还讲求用墨的浓淡相宜,所谓“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林老真正做到润燥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当今有人评林老草书,逸气墨韵甚至超过其用笔。这也并非虚说。

Tags:墨宝   喜得   林散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