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清明上河图》近观难

兰亭书童 2007-06-07 收藏资讯 评论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三希堂”之一的王珣《伯远帖》,将会在回归十周年之日来到香江展出,对书画爱好者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喜讯。

  有趣的是,一些“书画迷”既开心有这次难得的欣赏机会,但同时又“心痛”这批“国之重宝”要长途跋踄、捱受高温潮湿的威胁,认为有关部门真是太“慷慨”了。

  不过,无论如何,艺术作品应该是“活”的,长期重门深锁、幽禁于密室、保险库之中,民众只能“久闻其名”,不见卢山真面目,也未必是一件好事。适当的对外展出,只要在运送、展出过程中确保安全,现今科技设施亦手段高明,对作品的不利程度应该可以减到最低,书画爱好者可以放心。

  不过,对此次“国之重宝─晋唐宋元书画珍藏展览”的到来,在展出安排上亦确有一些令人忧虑之处。中国书画艺术,精髓在用笔、皴法、构图和用墨、用色,作品画幅通常不会太大,一般中堂立轴顶多也是五、六尺许,观者要在较近距离才能得以尽情欣赏。

  名作《清明上河图》就更不用说了,作品属手卷形式,画幅长度达到五百厘米,但高度只有二十多厘米,而画面上人物、楼房、舟车等形象十分丰富,构图紧密几乎没有一寸空白,而张择端的功力就在于纤巧精致的描绘和巧妙有趣的布局,如一些小动物会出现在一些桌椅底下。但要真正欣赏这幅作品,要细细“品尝”张择端的笔下工夫,非近距离莫办,近视眼者恐怕鼻子也要贴到玻璃上才能见其端倪。如此一个展柜周围,又能容得了多少人?碰上一些“画迷”,一站两小时,旁人就只能乾着急了。

  中国书画不像年前展出的毕加索作品或法国印象派作品,一幅作品可以高十多廿尺,站在老远也可以观赏。因此,未来香港艺术馆如何解决人流问题,满足观众近距离的监赏要求,实在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即使以电子荧幕放大展示局部,也不能取代“全豹”及近观之妙,看来唯有延长开放时间,或许是可行办法。

Tags:清明上河图   近观难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