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市民冒雨前来请专家现场鉴定藏品

兰亭书童 2007-06-11 收藏资讯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市民冒雨前来请专家现场鉴定藏品


  藏品虽多,质量一般


  8日下午,深圳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暨“深圳收藏月”在市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和深圳的文物专家现场为市民免费鉴定藏品,很多市民冒雨前来,鉴定桌前围得水泄不通。


  专家一眼就知真假


  本次鉴定的专家可谓阵容强大。张浦生和杨震华都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是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杨震华是著名玉器鉴定专家。还有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和广东书画鉴定专家李遇春。专家们各司其职,分别鉴定自己的拿手项目。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些市民一下子就带来了五六件东西,有些是用报纸层层包裹着,有些是用精致的盒子装起来。大家都急切地等着专家的评判,桌前一直人流不断,专家们忙得都出了汗。因为来鉴定瓷器的特别多,张浦生老先生连水都顾不上喝。工作人员在旁边帮他拧开了矿泉水瓶的盖子,他趁着人少的时候赶忙接过来喝了一口。


  专家们鉴定藏品的速度都非常快,除了杨震华带了一个专用小电筒,其他人都是空手上阵。一件藏品递到眼前,拿到手里转一圈,里外摸一下,立马就能说出藏品的时间和真假,平均一件不到十秒钟,只有书画鉴定的时间稍长。这么短的时间能看准吗?几位专家们都笑着说:“我们看得太多了,一打眼就知道是不是好东西。”


  质量一般,很多是赝品


  这次拿来鉴定的藏品非常多,有的专家一个小时就看了100多件。不过,不少市民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个市民拿来两个花瓶,张浦生看了看,摇摇手没说话。有个年轻人拿出一个白玉的佛像挂件,杨震华用手电筒照了一下,说:“你这个不是玉,是假的。”年轻人脸上顿时露出失望的神色。还有个市民带来了一个绿色陶罐,经鉴定是清代的,他高兴地问起市价,任志录等专家们都说:“我们这里只看年代和真假,不谈价格。”


  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个姓杨的年轻小伙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这次带来的两件东西都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一件是三足兽足炉,还有一件是光绪年间的一个老笔筒,上面印着精美的龙图案。小杨是做服装生意的,这两件东西都是他在浙江老家低价收购的,兽足炉花了500元,笔筒花了300元。有一位87岁的老大爷收藏了一幅丝绸画,结果被专家证明是机器做的,他乐呵呵地说:“没关系,反正买得也不贵,重在参与嘛。”


  专家们都表示,东西虽多,质量都很一般,没有特别好的。张浦生说,市民拿来的陶瓷多半是赝品,有些虽然是老东西,但是没有太大的文物价值,就是普通的民间收藏。最古老的是一个唐朝的罐子,但艺术价值也不高。任志录介绍说,深圳以前也搞过义务鉴定,拿来的东西质量都差不多。赝品占大多数,市民的鉴别水平还有待提高。任志录认为搞收藏还是应该有一定的条件,最好是有钱、有闲、有文化,不要一哄而上随大流。有些人砸锅卖铁买了一件东西,结果是假的,弄得连孩子上学都没学费了,实在没必要。

Tags:冒雨   藏品   鉴定   前来   市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