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千载无人会此心

兰亭书童 2007-08-06 收藏资讯 评论
       在中国绘画史上向来有文人画、匠人画的雅俗之分。明末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即是该评判标准的理论支持。这一理论将设色、相对写实的院派画家划为北宗,而把以水墨渲染为主、在野的文人画家划为南宗。在此理论体系引导的评判标准中,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寅常被划为北宗院派画家。这也导致了后代一些评论家不能正确认识唐寅画的真正价值。

      其所以出现这种被误读的情况是因为唐寅的师承关系——其师为明代著名院派画家周臣,以及其画作中表现出明显的院派风格。而从历史记载看,唐寅博学多才,其诗文造诣甚深,与祝枝山、文征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如此一位文人雅士,何以选择正统的院派画法,这似乎令人十分费解。事实上,这与画家本人的生平有着重要的关联。唐寅出生于明成化年间,苏州吴县人,自幼聪慧颖悟,少时曾发愤攻读,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曾踌躇满志地写下“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花看文章”的诗句,可见其时的抱负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二十五岁时遭受了父、母、妻、子相继而殁的沉重打击。随后而来的科场舞弊一案,将其理想击得粉碎,连身家性命都差点丧失。出狱后被贬为浙吏。唐寅以此为耻,未就。在遭受人生最大不幸且又功名无望的巨大变故中,唐寅身心受到极大创伤,此后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


    如此的经历和心境,似乎正与院派画有着精神上的某种联系。院派山水画秉承着南宗山水画传统,南宋院画是在半壁江山失落,朝廷偏安时所为,画中表现着一种愤怒反叛的精神。此外,画中北方的崇山峻岭、刚硬的线条,也正与唐寅受挫后个性强烈的精神气质相吻合。因而唐寅借院画的形式以表达个人情绪便不难理解。在其山水画作中,多见方形为主的山石构图,加上大斧劈皴的方形笔触,画面险峻深远、气魄雄伟、跌宕起伏。


    虽选择院派画路线,但画家本身的文人气息仍无时无刻不逸出画外,画中充满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在唐寅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山水画中,无不体现着院派画与文人画相融合的特征。试以其名作《东篱赏菊图轴》为例,来解读唐寅山水画。


    此画为立轴,纸本,设色,纵134厘米,横62.6厘米,此图以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入画,画境幽深旷远。画中近处山石峻峭,溪水泛波,两高士坐于石上赏菊言谈,乐在其中,一童正浇灌菊花,另有数童侧立在旁准备茶炊。中景为高大虬曲的劲松,松下有茅亭石凳。远处层峦高耸,给人以“悠然见南山”之感,此境令人心弛神往。整幅画布局稳妥,远山、劲松、茅亭、溪流、山石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杂而不乱,极富韵律和文人画秀润空灵的美感。


    在画的左上侧有唐寅题诗:“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署款“唐寅”。钤“唐伯虎”朱文方印、“南京解元”长方朱文印。画中题诗格调高雅,后二句更是令后代文人雅士所倾倒的佳句,也是画家与陶渊明隔着数百年历史的对答。唐寅在绘画中以诗文烘托画的意境,点出主题,充实了画面的内涵思想,这岂是匠人画所能达到的情趣?

Tags:人会   千载   此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