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方孔钱始于秦半两

兰亭书童 2007-08-10 收藏资讯 评论
       象征天圆地方天地一统的秦半两堪称华夏方孔圆钱之鼻祖。孔也称内穿,最早为圆孔而后演变成方孔。圆钱即圜钱或叫圆金,取象于璧环或纺轮。前336年《史记·秦始皇本纪》疏“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半两)钱”。同年,《六国年表》载“天子贺,行钱”。即秦改革币制,统一币形,设炉垄断铸币,划定并投放半两于秦辖区,此乃国之大事,故周显王三十三年贺秦行钱。又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旁证,其《秦律十八种·金币律》载“官府授钱者,千钱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若“出钱,献封丞令,乃发用之”。证明钱币发行权归秦政府。而《秦简·封诊式》一案例记载“甲、乙缚诸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钅容),来诣之”。足见秦严禁私铸,钱法之威严。

    秦行铢两制,半两为12铢,每铢约为今0.6克。钱币以衡制命名始于秦。两为加倍意,车有双轮为两(辆),重量以两为钱名,源于车轮。半两推行后,由于寓意深邃,体轻便携,既省工省料,又美观大方,所以首先影响近临魏国,遂出现邑地垣、共等圆孔圆钱,东周王皇室也铸圜钱东周和西周。之后,燕、齐继之,先后出现燕召刀(或称明化),齐贝益化、贝益四化、贝益六化等方孔圆钱。甚至出现具有商业行为拉锯战中的自由货币,如三孔布,其背文则以重量“一两”或“十二朱”面世,足见秦半两影响力之大。


    半两钱秦汉有之,秦代半两可分战国半两和秦灭六国后半两。其特点,从行用期上看,先秦115年,秦立国15年;从钱形上看,战国半两厚重、穿小,圆孔和方孔都有。秦半两略轻薄,穿大,只有方孔;从书体与钱文上看,前者大篆体,钱文隐起、高挺,文字长且粗壮。后者由秦丞相李斯书小篆体,文字平整且见方。两类秦半两皆无内外廓,素背。由于铸时多为泥范,故其钱文较随意,版别变化纷繁。


    《史记·平准书》载“太史公曰: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贝益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这不仅是秦代货币的政策,也是秦朝实行货币定型化的政令。是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半两同天下币,结束了贝、布、刀币长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半两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标志着中华币史第一次重大转折期的到来。半两的影响主要有:一为后世2000多年铸币定形,即方孔圆钱;二为唐以前多数钱文书法定体,即见方的小篆体;3.为秦至隋800年间多数钱文,以衡制数词和量词组合方式定名,奠定基础。秦半两的诞生可谓划时代的里程碑。

Tags:始于   方孔钱   秦半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