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国产表价格出现上浮迹象

兰亭书童 2007-09-21 收藏资讯 评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将钟表列入专场拍卖,古旧钟表市场开始出现周期性火爆态势。由于电子钟表的兴起导致机械钟表产量骤减,国际上机械类钟表出现涨幅,从而连带国内机械表价格不断上扬。一个帝国机械台钟几万元、一块瑞士机械表1万至2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已不是新鲜事。其结果多少也带动了进口古旧钟表在市场上的价格往往让人咋舌,相关市场也因此假货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老旧机械表价格相对平缓,除一些拼装表之外,大部分有较高的保真度,因此成为一部分钟表发烧友们的新大陆。

     大部分国产机械表主要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国产机械表的品牌和款式极其繁杂,产地众多,这种地域文化背景差异形成国产机械表在收藏方面的玄机,也成为专题收藏极好的选择。


    谈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机械表不得不提到“老上海”表,因为它是我国表业初期规模化生产的一个杰出代表。尤其是第一代以581(A-581/A581)命名的系列产品,其特点是整体做工精细,17钻机芯,摆轮采用了古典动平衡结构,即配有用于高幅平衡的摆螺钉,这一点是作为钟表藏品观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当时款式较多,在历史上曾受到国内市场广泛欢迎。为了纪念581系列产品,上海有关厂家在去年特别推出“上海581”纪念版,限量500块向市场发售,再次受到发烧友们的追捧和媒体的关注,并掀起“上海581”的一个市场小热潮,旧货渠道的原版581系列一度缺货,价格出现小幅上扬,甚至品相好的已在150元以上,远远超过原始价格。


    其实,早期国产表不只是“老上海”。上世纪50年代中期前后,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试产手表。社会上比较集中的说法是我国第一块手表诞生在天津。“51”表是天津手表厂早期代表作。“51”表的版本不少,大致经历了三代产品。第一代产品和“上海581”系列基本处在同一个技术等级上,比如“58001”,这只1958年的产品表盘上书有精美手写体的仿宋字。由于“58001”目前旧货市场难得一见,所以价格往往比“上海581”要贵。


    上世纪60年代,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中国和国际间的经贸合作步入低谷,激增的人口数量和表业的发展形成反向态势,一时间表厂数量激增。但是,有一定规模的表厂主要还是在京津沪和吉林、武汉、南京等地。要指出的是,“文革”期间带有“文革”印记的产品也逐步成为近日“文革”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革”中后期,标准化工作被再度提上日程。至1971年10月,统一机芯研制成功,主流品牌和非主流品牌之间的技术含量达到一致,非主流品牌以低廉的价格为当时更多老百姓实现了“表”的梦想。许多表的产量不大,有些现在旧货市场都难以买到。比如,沈阳市手表厂生产的“春花”、北京手表二厂生产的“三环”、西安蝴蝶手表厂生产的“蝴蝶”等。由于发行量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表厂相形见绌,所以价格落差很大,在旧货市场上差价几十元是正常现象。


    此外,历史上非统芯表的品种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钟山”、“钻石”、“红旗”、“延安”等品牌上。由于非统芯表的生产年代大都早于统芯表,所以目前市场价格要高一些,但“钟山”和“钻石”由于产量较大,一般也不会超过30元。“红旗”、“延安”等产量偏小的非统芯表眼下价格直逼百元,甚至超过“老上海”。通观旧货市场的走势,国产表价格已出现上浮迹象,这说明已经消声匿迹的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产机械表越来越被收藏者看重,其市场潜力不可小视。

Tags:上浮   迹象   价格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