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胡适“辞宴帖”真相(2)

兰亭书童 2007-10-16 收藏资讯 评论
       既然书信中有明确的写信时间和收信人姓名,又有因“须赶作一件文字,不能出门,特专函道谢”的事由,查看一下胡适写作此信时的原始记载,或许是条最直接的捷径。

  1934年3月5日,胡适在日记中这样记载了自己生活、工作的主要情况:


  得精卫先生复电:“来电敬悉。已于东日电各驻使通告矣。”


  编《独立》91期。


  读《周易》一遍,颇失望。六十四卦之《象川》似是一人所作,毫无问题。其人似曾把全书想过一遍,其所作《象传》自成一个系统,亦不全与《彖传》相照应。


  读陈援庵《元秘史中“原作伯”“原作别”及其他译音用字》一文稿本,作短书报之。细读《宪法初稿》。


  在此之后,又附录了一通周作人的短札及打油诗一首,胡适则以“苦茶先生又寄打油来,再叠韵答之。”和诗一首记之(见《胡适日记全编》第6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如此而已,并没有我们希望见到的致“若木先生”辞宴之记载。“帖”中托词的“不幸因须赶作一件文字,不能出门”之文字为何,也未见之记载。难道他通夜赶写文章?那么从翌日的日记中,也只有“写短文,跋日本京都兴圣寺藏翻北宋本《六祖坛经》影印本,共三千字”。似乎与头天晚上辞去一顿佳肴美餐没有因果关系。或许真正是一种托词,谢绝无聊的应酬和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宴请,这也是有可能的。


  曾经在1933-1937年间担任过胡适书稿抄写整理工作的章希吕留有日记,其中记录在胡适身边生活事务的部分,被摘编收录在《胡适研究丛录》中。章氏名恒望,安徽绩溪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复旦公学,曾在中学任教有年,嗣后任上海亚东图书馆编辑、北平《独立评论》末校。抗战军兴,自北平返乡赋闲,直至病逝。他的记述,当算是一手材料。不幸的是:当天日记中仍然没有提及这天胡适工作、生活和写作的具体情况。


  像胡适这样的名流,经常有人求荐解疑、赴宴应酬的事情在所难免,找个适当的理由推辞一下亦不为过。问题的关键是,被称为胡适的“同乡好友”的“若木”(即“蒯寿枢”)的情况,在通读了胡适日记和相关的研究论著后,并无片言只语的“相互之间有来往”的记载。有关“若木”其人的材料并不多见,同字的人也散见于几种工具书中,孰是孰非,尚未能断,在感慨自己读书不多、见识短浅的同时,禁不住只想请教:成先生在偶然得到胡适信札后是如何考订出“若木”其人的?难道仅仅有了“蒯寿枢若木安徽合肥曾任驻日学务总裁”这样简单的条目(张文引自《中华民国名人传》),加上与蒯氏之后通过电话得知“他说他父亲和胡适都是安徽人,是同乡,的确有过一些交往”便确认此“若木”即是“蒯寿枢”,而不会是其他“若木”吗?这是他本该对读者讲清楚而有意回避,使人生疑的地方。

Tags:胡适   真相   辞宴帖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