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笔筒载"国耻"

兰亭书童 2007-12-03 收藏资讯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案前这个竹刻小笔筒,乃祖父苏局仙遗物,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筒高13.5厘米,截面略呈椭圆形,最大外径8.2厘米,壁厚0.8厘米。这个貌不惊人的文房用品,记录着一个有关“国耻”的大事件。
    
    笔筒外壁雕刻着三组图文。一是画,由草、石、竹组成,深浅疏密恰到好处。一是款,署明受、赠者:“局仙夫子清玩,生顾征善赠。”一是记:一行小楷字“五月九日”,和分两行勾勒着“国耻纪念”四隶体大字。
    
    1915年5月9日窃国大盗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国耻者,国家所蒙受之耻辱也。辛亥革命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向袁世凯政权提出了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于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当面向袁提交,共有五号分为二十一条。袁世凯阴谋称帝亟想取得日本侵略者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和日本代表秘密谈判。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答复。5月9日,袁世凯除对第五号声明“容日后协商”外都加以承认。5月25日,陆徵祥与日置益在北京签订《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袁世凯的卖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起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大家就将5月9日作为国耻纪念日。当袁世凯于12月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即皇帝位,同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全国人民的声讨使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并于6月忧惧而死。这就是这小小笔筒上“五月九日国耻纪念”所凝聚的沉重的历史内涵。
    
    还有一点,这繁体国字的写法独特少见,口框内以“民”代“或”,将民国两字合而为一。这种写法代表了当时民众对推翻了几千年封建王朝后新建立的民国,抱着巨大热忱,寄予殷切期望,而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出卖祖国利益的行径,表示切齿痛恨,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则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显现出普通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传统美德,“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的爱国情怀。竹子昂立向上的生物品格,历来为人乐道,赋予拟人化的赞美,此笔筒用竹质、绘竹画,也寓有弘扬民族气节的深刻含义。当时南汇属于江苏,与上海有浦江阻隔,交通不便。可是在5月9日国耻发生之后,周浦小镇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足证该时爱国浪潮之汹涌。
    
    关于此笔筒之受赠双方,局仙公生于清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公元1883年元旦),1991年12月30日以百十岁高龄辞世。他1913年至1929年执教于南汇周浦镇上的县立第三公学,主授文史地。顾徵善的生平尚失考,但刻文显示执门生礼。祖父早期书斋“行是”斋匾的背面就刻有“民国七年顾徵善刊于第三校”字样,说明顾氏擅于镌刻。此筒署款确证他们师生情谊。笔筒用料普通,用刀全是阴刻,未用镂雕、浮雕等复杂技法,折射出作者本着朴素实用原则,着力表达严肃的主题和悲壮激昂的内涵,抒发这对师生的爱国意志。
    
    小小竹笔筒,至今仍能给我们以激励和深思,这正是它珍贵闪亮之所在。

Tags:国耻   笔筒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