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耀古铄今黄石砚

兰亭书童 2011-03-24 收藏资讯 评论

黄石砚

  孙郭秀

  黄石砚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黄石山而得名。黄石山为伏牛山脉延伸的低山余脉,因该山传有汉代张良拜师及祭奉其师黄石公的遗址,而始称黄石山。以山命砚,既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报道:

·砚台发展“简史”

·文房四宝之一:砚台是谁发明的
·砚边点滴
·书法至简,笔墨纸砚
·包拯——砚渚清风播古今
·中国端砚展览馆开馆迎宾 端砚精品一展风采

  黄石砚,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名于明清,衰于民国,新生于新中国90年代。其主原料是产于黄石山的墨石、青石、紫石、青紫石和凤眼石五大类别。所制上等砚,石含七彩,有的彩如写意画晕染交融,有的彩如工笔画勾勒分明,非人工所能为之,恰如天外来笔。有眼者甚为珍贵,圆者如规划人为,难以使人信以为真;活眼者晶莹剔透,珠随人动,真乃天地之造化。其砚玉质镜光,哈气成雾,着墨即研,墨光如油,不渗不涸,储久如新,不得不使人为此而叹;石者,天之精,地之华,山之骨,人之魂,艺之宝,故深受历代达官贵族、文人墨客所称道。

  北宋时期吏部员外郎黄庭坚曾收到时人李之纯馈赠一方黄石砚,爱不释手,珍而藏之,并作诗次韵李氏。“探囊赠研颇宜墨,近出黄山非远求。乃知此山自才美,物欲致用当穷手。”赞美之情溢于诗里行间。

  一些文人墨客也多著书撰文,大加赞美。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一书中,罗列全国26种砚台,将黄石砚列为石砚之首,并和当时久负盛名的石砚相比较,其显著之处均在名砚之上或左右,比端砚下墨快,“方城温岩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和澄泥砚相比,“着墨如澄泥,不滑……墨发生光,如漆如油。”在论述歙州歙砚石色时,“亦有赤紫色石,无纹理,少瑕光……琢为砚,与墨斗,不相入,经日便滑,不可研矣。”当时名震全国的四大名砚,除青州红丝砚外,均以黄石砚为标准作鉴别比较,足见黄石砚在当时书家心目中地位之重。宋高以孙著《砚笺》,称黄石砚“墨光可鉴”;明代张应文在《论砚》中提及黄石砚,称其为“砚石上品”;清人朱栋在《砚小史》卷中称黄石砚“方城奇质,发墨如漆”。

相关报道:

·砚台发展“简史”
·文房四宝之一:砚台是谁发明的
·砚边点滴
·书法至简,笔墨纸砚
·包拯——砚渚清风播古今
·中国端砚展览馆开馆迎宾 端砚精品一展风采

  穿越历史时空,黄石砚在沉寂一段时期之后,于1991年重新恢复。1993年河南裕联黄石砚工艺有限公司成立,其后,生产制作砚台的个体企业也相继涌现,使黄石砚重获新生。启功曾对黄石砚做了较高评价,称其为全国五大名砚之一,并亲笔题字“中国黄石砚”;1993年,黄石砚荣获“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金奖;1995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推荐为名牌产品;2006年,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黄石砚”邮票跻身“文房四宝”系列邮票,并在全国发行。

  自幼生长在砚山铺的任永廷创办的制砚厂,设计大胆,将西汉石画像图案引入砚台雕制中,其制作的砚台,朴拙大气,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收藏。

  黄石砚雕刻技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吸收融通木刻、雕塑、玉雕、石刻、篆刻、书法、绘画等技法,并赋予时代精神,创新立异;无论采用传统的平雕、浮雕技法,还是后来的圆雕、镂空雕制作的砚台,均集实用、欣赏、收藏及礼品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国石砚界一支瑰丽的奇葩。现黄石砚国内市场遍及湖北、广东等1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我国港澳地区。

相关报道:

·砚台发展“简史”
·文房四宝之一:砚台是谁发明的
·砚边点滴
·书法至简,笔墨纸砚
·包拯——砚渚清风播古今
·中国端砚展览馆开馆迎宾 端砚精品一展风采

Tags:黄石   耀古铄今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