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摆脱“馆阁体”窠臼郑燮画风影响清代画坛

兰亭书童 2011-07-15 收藏资讯 评论

  郑燮在“扬州八怪”中,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享年73岁。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兴化人。先后名其居拥绿园、雪浪斋、橄榄轩。家贫,幼年失母,赖乳母抚养。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籍。雍正十年中举,乾隆元年中进士,乾隆七年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后调任潍县。在任时,遇山东大饥荒,因擅自开仓赈灾被罢官。他关心民瘼,同情人民的苦难,曾有一首题画竹诗,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在“八怪”里,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个。一生除了中进士、做过十几年“七品官”外,大部分活动都在“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养花算种田”的繁华扬州,半生“落拓”,卖画为生。他是清代杰出的兰竹画家,同时画石,偶尔也画松、梅、菊、荷及其他。用笔取法石涛,又从徐渭、高其佩等人,得其笔意。他的兰竹画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独具一格。写兰数丛,浓墨画叶,偃仰有致;淡墨画花,秀逸多姿,浓淡疏密,天趣横生。

  郑板桥的书法,完全摆脱了当时“馆阁体”的窠臼,融合楷、行、草、隶及兰竹之法,创“六分半书”,别具一格,兼有画意的美感。诗人蒋士铨有诗赞道:“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郑板桥一生所用印章多达百余方,方圆朱白,颇富特色。其中尤以闲章为著,如“风尘俗吏”、“诗绝字绝画绝”、“歌吹古扬州”、“恨不得填漫了普天饥债”,都喻示了他的世况、思想与抱负。印文虽短,含英咀华,阅者细细读来,方可领略个中意味,又对鉴定作品真伪,不无裨益。

  板桥生平,嗜酒如命,有诗自戏道:“昨夜大醉不能画,今日作画还酒价,价劣余钱更饮之,喷出竹兰颇潇洒。”卖画的钱除买酒外,随手散去,不留储蓄,晚年穷困潦倒,病死扬州。

  板桥的遗墨很多,其画风极大地影响了清代而后的画坛,但也带来许多赝品,板桥在世时,即有潍县谭木匠,羡其名,仿其画,几可乱真。鉴别郑氏的兰竹,需从画风、书题及钤印中下手,明眼人一看便知。尤以书法之怪异,很难效仿。(张树基)

相关报道:

·庆祝建党90周年诗书画印大赛将在京颁奖

·光明的中国: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作品选
·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作品选
·共和国将军与地方名家大型书画展在京开幕(图)
·青岛文化体育中心举行共和国将军与名家书画联展
·共和国将军与名家书画联展在青岛开展
·大爱之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救助贫困母亲作品展暨慈善拍卖会

Tags:窠臼   画坛   清代   画风   摆脱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