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被遗忘在戈壁滩上的“金丝玉”

兰亭书童 2013-12-12 艺术市场 评论

新疆“魔鬼城”附近的戈壁滩上,可以见到一种质地细腻温润、色彩丰富的“金丝玉”。尽管这种玉石最近几年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相传金丝玉早在楼兰古国时就是装饰用品,只是楼兰古国莫名消亡,戈壁滩又人迹罕至,金丝玉就在随后的漫长时光中被人们暂时遗忘了。

  宝物1 藏友捡回“金丝玉”原石

  尽管已在郑州定居,但每年回老家新疆的时候,这位爱石头的藏友,有时候还会驱车去戈壁滩上捡石头。

  “新疆有一群专门以捡石头为生的人,茫茫戈壁,再多的人散落其中,都会显得非常渺小。”他说。

  由于捡石头大军人数众多,现在想在戈壁滩上捡到漂亮的石头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若是想有收获,就得深入戈壁的深处,那各种难以预料的危险也就会越来越多。

  不过,他这几年捡石头回来,还颇有收获,说着就从无纺布的手提袋中,取出一二十块石头。石头表面油润,是戈壁大漠吹打的结果,一些藏友就把这东西认作了戈壁石。

  “其实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金丝玉’。”商报鉴宝专家高德亮说。

  这种“金丝玉”主要产于中国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魔鬼城、戈壁滩、沙漠等地域,想要得到这样的美玉就必须深入荒漠戈壁。

  之所以叫“金丝玉”,主要是因为这种玉石常呈金黄色,内部带“萝卜纹”,如同金丝在石头中,因而得名“金丝玉”。

  据传,数千年前的楼兰古国,就曾用金丝玉做成各种装饰品,但随着楼兰古国的消亡,这种美丽的金丝玉也随之销声匿迹。

  专家点评

  高德亮(河南商报鉴宝专家、高级经济师、珠宝首饰艺术品评估师、珠宝首饰司法鉴定人)

  金丝玉主要矿物为石英、黄铁矿、云母。从戈壁滩上捡回来的原石一般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抛光面呈玻璃光泽,多呈微透明至半透明,个别品质好的可以近于透明。

  它的颜色非常丰富,从白色到金黄色、深黄色、红色、灰黄色、紫色、黑色都有。

  金丝玉在戈壁滩上,经受了骤冷骤热等恶劣环境的洗礼,性质非常稳定,硬度也比较高,非常适合雕刻成各种工艺品,不会像黄龙玉一样出现失水或是失色的情况。

  但它没有和田玉、翡翠那样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尽管有专家认为,金丝玉此前在楼兰古国就已经被人们雕刻为装饰品,但楼兰古国消失后,金丝玉也就是最近几年才重新被人们认识。

  此外,石英在地球上存量太大,这类成分的玉石也通常被认为不太“高贵”。

  不过金丝玉的优势在于它的颜色,无论是黄色还是红色,都是中国人喜爱的颜色。和田玉中红色和黄色就特别珍贵,而田黄以及鸡血石,也是因为颜色而备受推崇。

  相对来说,金丝玉黄色和红色比较多,颜色很正,层次丰富,而且硬度也比较大,半透明的底子雕刻出来的小物件也格外讨人喜欢。

宝物2 棕黑色清代灯盏

  对于习惯于电灯的现代人来说,偶尔的烛光晚餐不过是增加浪漫情调的调味品,灯盏早已沦为文物,彻底地被历史淘汰了。

  但对没有电灯照明的古人来说,灯盏就是生活必需品。每一个灯盏都曾有过自己的主人,为他带来光明的同时,也陪伴着他走过喜怒哀乐。

  一位藏友就带来一件晚清时期的灯盏,表面棕黑色的釉,外形就像是一个小碟子,只是一边突出,方便放灯芯点燃。“这灯盏也太简单了,我就把它当小碟子看了,根本没想到它可以点灯。”距离油灯照明的历史越来越远,也难怪有藏友不知道这个宝贝是做什么用的。

  商报鉴宝专家王安乐说,这样简单的灯盏,应当是当时并不富裕的人家使用的,灯盏表面没有什么装饰,釉色也极为普通。不过所幸的是保存得很完整,也是十分难得的了。若是富贵人家使用的灯盏,则会有高大底座,样子也会有很多变化,并装饰有繁复的花纹,不会如此朴素简单。

  专家点评

  王安乐(河南商报鉴宝专家、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会长)

  从东汉时期烧造青瓷灯开始,陶瓷质的灯盏逐渐取代了之前的金属质的灯盏。传统的灯盏分为油盏、托柱、承盘三个部分,不过富贵人家使用的灯盏,除了作为照明工具,也具有装饰功能。比如将灯盏的托柱做成熊的造型,承盘下装三个兽形或者是蹄形足。

  到了明代,灯盏式样更加多种多样,有一种灯盏上部似一把带盖小壶,下为盆式托座,灯芯从壶嘴插入壶中,造型新颖别致。

  明清时期的灯盏多带喇叭形座,一些珐琅质地的灯盏中,经常也有人物和动物擎烛盘形的。像这位藏友拿来的灯盏,就显得非常普通了。

  四川曾发现宋代的一种灯盏,样子就像是两个碟子叠在一起,边沿密封,侧面开一个小孔。据大诗人陆游的记载,这种灯盏在使用的时候,从孔中向夹层注少量的清水,再往油碟里倒入灯油,可以省一半的油。

Tags:戈壁滩   金丝   被遗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