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一个仿古玉器村的衰落:商人在萧条中坚守

兰亭书童 2013-12-17 艺术市场 评论

 因仿制战汉时期玉文物闻名的幸福村曾被一些人视为“造假重灾区”。历经被媒体曝光的风波后,当地的仿古玉器制造者和商人叫苦不迭,却仍在萧条中坚守。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的幸福村,一度背上了“文物造假”的名声。

  2012年3月,有媒体在报道中描绘出一张“中国文物造假地图”。安徽蚌埠、河南石佛寺及南石山村等多地均被提及。其中,安徽蚌埠被标记上了玉文物造假的符号,因仿制战汉时期玉文物闻名的幸福村更被一些人视为“造假重灾区”。

  11月2日早上8点,当法治周末记者到达幸福村时,幸福村街巷边玉器作坊的卷帘门已陆续打开,几乎处处都传出切割玉器的刺耳声音。25岁的作坊主张乐(化名),在这样的声音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除了切割玉器的声音,张乐的作坊内还充斥着震耳欲聋的美国流行音乐。二者混合的噪声中,他身着一件医生工作服样式的白大褂,主要负责玉雕设计和接待客人。

  10年前,初中毕业的张乐拜师学玉雕,最终拿到了进入玉器行业的“敲门砖”—在蚌埠,如果没有拜过本地师傅,很难进入这一行。

  眼下,幸福村俨然更像当地人口中的“北工地”。这里的房屋大多是两层小楼,少有幸福村的村民在此居住。村民们将这里出租做了玉器加工坊。通常一楼是作坊和门店,二楼是工匠及其家人的住所。

  仿古玉器的“好时光”已逝

  聚集玉器作坊的幸福村,像是蚌埠仿古玉器行业的一面镜子。

  蚌埠市文物管理处处长、蚌埠市博物馆馆长辛礼学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目前,蚌埠有近5000家从事玉器生产、经营的商家,直接从业人员约6万人。

  这组“最新统计数据”与之前相比,已经大大缩水。

  时任蚌埠市玉雕协会秘书长成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蚌埠至少四分之一的仿古作坊、企业陆续倒闭。

  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蚌埠市玉文化促进会会长马友峰称,2012年,蚌埠市一整年玉料交易市场上所卖出的玉料,也没有往年3月份一个月所卖出的多。

  他感慨:“蚌埠玉器仿古的事情还是不应该公开讲啊,讲了之后,都以为我们是做假的,生意大不如前,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两年。”

  2010年,张乐的玉器作坊开张。

  最初,他也曾做过仿古玉器。但后来由于工序环节多,风险较大,最后还是撤去了做旧部分,回到玉雕的老本行。“即使雕刻得不够好,如果有本地老板觉得差不多能卖出去,也会收走。”

  在张乐的作坊中,记者看到了为数不多的几件仿古玉器。其中,一个“龙龟”造型的做旧玉器,要价1000多元,可以还价到700元左右。

  在张乐看来,尽管是做旧的玉器,但也是使用的真正玉料,所以,这算是一件工艺品。

  “如果你要把他卖出去,就要看你把它当工艺品卖,还是当古件卖了。这是一件仿汉代的作品,如果按古件卖,定价多少就在你了。”他意味深长地说。

  仿古玉器的定价潜规则,当地人多少知道一些。

  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一些蚌埠的仿古玉经营者,甚至可以“卖一件吃三年”。

  眼下,这样的“好时光”已然不再。

  作为销售终端的玉器市场,能够敏锐地感受到阵阵寒流。记者在北工地和蚌埠光彩玉器市场等地走访时发现,大多卖仿古件的店铺的货品囤积严重。

  一位玉器店老板向记者讲述,有朋友做仿古已经做了十多年,最近,放下玉器行业,改行做了汽车维修。

  在蚌埠市最大的玉器销售地—光彩玉器市场,开门营业的店面里,有人在看电视,有人在上网玩游戏打发时间。整整一个下午,记者仅遇到了一位来看玉件的顾客,但是她也只是进店看了一圈,然后就转身离去。

  记者了解到,一些下午三点还未开门迎客的店面,是因为有的老板已经外出打工。

  “幸亏这里是我们自己买的房子,第一层是店面,第二层是住家。不然,光一个门面都要消耗太多的成本。哎,现在的市场,太不好做了……”一名看店人边玩电脑游戏边对记者叹息道。

Tags:衰落   萧条   玉器   仿古   坚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