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自从事绘画工作以来,便得到了一个“职业画家”的称谓。对于这种称呼,我最初感到有些受宠。在一开始从艺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真正想过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早期对绘画的浅知拙见,其实就是喜欢加热爱,如果非要给这种执着态度灌以一个形容词的话,我想可以用“喜欢画画的人”来形容比较恰当。对于外界来说,这种印象可能会使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称呼概念,那就是“画家”。
当一种爱好逐渐形成一种可塑型的未来职业时,它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随着系统化的培训,这种爱好就会变成一种专业(未来职业的雏形)。当爱好的潜力被系统性地挖掘一番后,就会出现标准层次上的不同差别。随着标准的进一步深化,不同人的专业可塑性在标准概念的裁定下,差异性就会显现出来。那么也就会出现所谓形式上的前后排名,例如“学科化”的专业考试。
当所学专业通过了现实中的“学科化”应试以后,那么就意味着这种爱好已经步入了一个系统标准化的轨道。从现实意义上说,这种转变有可能影响自身的职业未来。按照我国的教育体制,无论何种爱好(专业)都需要进行所谓的国家考试,以此来判定应试人是否符合接受国家正规教育的资格。做为艺术类的专业,同样也得接受这样一个洗礼的过程。当爱好正式变成自身专业之后,那么此专业的从事性质离未来的职业性质就近了一步。在接受完相应的“学科化”教育以后,从事各专业的可塑型人才就会被推入社会。
对于这种人生受教育阶段的洗礼过程,我想不妨细说一下。就我所经历的感受而言,我这一届生源是做为国家最后一批所谓的公费生接受的国家培养。到1997年以后,就取消了中等艺术院校公费生待遇的这一政策,这种变化对自身来说有什么先后区别?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1997年之前,凡是通过了国家制定的专业标准考试的艺术生,包括文化、和专业两项考试(其中不同地区可能会增加相应的考试课目)。就河北省来说,在历届的中高考中,各院校每年都会有相应的公费生名额,名额指标的多少取决于各院校的培养计划、培养能力和承载负荷。同时,国家划拨的培养经费是相对有限的,这也就客观地限制了各院校不可以任意扩招的自主举措。这样的考核标准对考生们而言,门槛自然也会相对较高。享受公费教育和自费教育的区别,性质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培养费用;一方面是毕业分配;另外一方面还涉及“成份性质”,也就是农转非。我的经历中对以上概念是感同身受的,做为正式享受过国家公费生待遇的一员,我的受教育经费现在说来是相对较低的。具体一些说,只有每年2千元,而且每个月还有几十元的粮油补助,外加相应的奖学金。这一点比起自费教育每年1万元的费用来说,则差距不小,而且还不涉及各种补助等现实待遇。
国家的教育体制和对艺术生的培养目的是何初衷?我仅做为一介书生,当时是无从知晓的。总之,我的目的和愿望其实很单纯,我只是喜欢、热爱绘画而已,对一系列的人事行政不感兴趣。让我接受公费教育我就接受,让迁户口就按人事政策迁。至于涉及不涉及未来,我一样没去多费心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国家农转非的政策,农业人口子女在转为非农业成份性质以后,则意味着你从此便不再是农民了。那么,不是农民了自然也就不再享有国家土地的使用权,开始吃“商品粮”。在若干年以前,人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农业成份转变成非农业成份,把印着农民标签的户口本上的名字抹去。这也因此使很多身处农村的人,把转换户口性质做为对下一代的一种“美好交待”,很多父母不惜重金将自己子女的户口迁入城市。而我的经历虽不是如此目的明确,却也无不例外地随着国家政策走到了“农转非”队伍里来。
当农民的子女正式开始现代都市生活时,则会出现生存状态上的转型问题。而这种转型的最初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种较极端消极的现象,用人们通俗一点的话说:“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当然,这只是一种俏皮话,不针对整个群体现象。从这种由表到里的变化中不难看出,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是向往都市生活的,对自身成份的转换也是持一种较乐观的态度。事隔多年,这批最初转换了身份的人已经基本适应了都市生活,整个人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双方面或多方面的,对自身而言,远离了农村生活的“干部”(我的人事档案中是这样的一个身份),虽没有了农民的苦,却也多出了意想不到的难。失去土地的一代人虽享受到了国家教育的温暖政策,却也体会到了政策之外的无比凉寒。当“两不靠”的身份真正夹在政策中间的时候,都市中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那就是人们说的“第三夹心层”。
为何社会中会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大概只能从国家前些年的政策中寻找答案。除了升学带来的人事迁移外,早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计划培养以及城乡差距,都可能是导致生源意愿性地流向城市的原因。另外,当时的升学政策也是人走户必迁。对于这些接受完国家培养的生源来说,当教育机构将其推入社会之时,其实社会体制还没有真正做好迎接这些人的准备,各种与之相关的配套体系根本没有建立。在本着“自主择业”的原则上,其实很多人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按照我的经历,在当时的毕业分配指标中,所谓的分配名额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按照毕业政策,除了具备拿“A”指标的两个人外,其他类似于拿“B”指标的人均不负责分配,另外政策上也不支持“B”人群继续留在城市里。通俗一些说,从哪来的还回哪去!
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不明白了,既然“强制性”的让人家把户口迁到了城市,随之又变成了“非农民”。而在人家刚刚适应城市生活的时候,又不让人家留在城市里。这是什么逻辑?好吧!既然不让留,那就选择省外再求学吧。对不起!政策上不支持。记得那时候流行一个词叫“防止人才外流”。即然这样,那就由地方来负责安排吧。地方称,分配问题....。。比较难办!
这也只是政策和现实处境给当时的农转非生源带来的尴尬,而对于这些转换了身份性质的人来说,一方面不能够再做农民,因为已经不是纯农业户口了;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再重新返回农村,因为这些人所掌握的技能在农村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再一个方面,也更不可能再和其他农民一样拥有土地。那么,这就意味着在城市中还没有找到生存立足之地的“国家任务生”将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而这种尴尬处境将会一直延续到现如今,那么在如今的现实中不仅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夹心层”,还出现了新型的“夹心层”,随后又演变出了城市“蜗居族”。在城市中生存的这群“夹心层”和“蜗居族”因长期找不到自身该归于何种身份去享受国家的一系列温暖政策时,而迷茫焦虑。现实一些说,“第三夹心层”既不是农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
国家近几年对“三农”的一系列扶持和倾斜政策,使得农民得到了更多更实惠的惠民政策,如土地补贴、合作医疗、粮食价格、税收政策、养老保险、福利分房等等。而身处城市中的这些转换身份后的“非农民”不但不能再享受此等待遇,而且也不能再回农村购买土地,更不能再享有集体划分的宅基地。与此同时,连最后的选举权也一并被剥夺。那么再说其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时,则更是让人堪忧。首先,其不能享受城市政策中的社会保障,如社会医疗、保险、低保、经适保障房、婚姻民政、子女入学等等。除了这些现实问题外,这一群体还面临更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择业难、收入没保障。相对于有了稳定工作的人来说,还有很大一批无业和待业的“非农民”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上不去下不来,骑虎难下地“不死不活”着。
这也只是生存吃饭问题给“非农民”带来的困扰,除此之外还有政策性地束缚一层层地捆着这帮人。在这些人走出校园时,想一个人“一走了之”是不可能的,首先围绕在身上的人事行政关系得调离清楚,户口和档案得尽快调走,教育机构是不负责这些事项的。在没有找到足够合适的理由落户于城市的情况下,只能将其暂置在各地的人才市场中。当然,这可不是免费的,就本人经历来说,自毕业至今已经交给管理方近5千元的管理费了。那么,既然这样为何不再迁回原籍呢?现实会告诉你,没那么容易,因为你已经不再是农民了,你的档案放在哪都得交“税”。再说,千辛万苦、一波三折地从农村走出来,经过多年的蜕变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然而有朝一日又想迁回去做个农民?这又何尝不是个笑话!
关于城市中“夹心层”的生存状态,其实早就有很多现实的范例了。这种社会问题似乎一时也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而身处其中的人,除了努力奋斗之外,还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呢?借用一种俏皮的声音来说:“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余万。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上志愿,北漂京都,披星戴月,秉烛达旦,十年无休,蓄十万。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随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院门。寻医保,不合政策之规,拒付。无奈!带病还....。。”
无论这种俏皮的声音是否客观,能够感受到的是,“第三夹心层”的处境岂止是几句感慨之词能完全概述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无奈呢!其实早在毕业之初,这些人就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了。除了生存外,年龄问题、婚姻问题都是困扰这群人的棘手问题。在“自身难保”的时候,个人问题则明显地被推后,这也就造成了如今都市中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以此又产生了另一种俏皮话,“三不起”,即:房子买不起,老婆娶不起,孩子生不起。乐观一些说,即便有能力者实现了“三不起”愿望,但做为远离了故土而独自生存在都市中的人,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时刻恐怕一生都是一种苛求了!另外,与农民的生育政策不同的是,“非农民”只生一个好!....。。你幸福吗?
对于从事艺术的人来说,在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同样面临此类问题。与其他专业的人不同的是,学习艺术的人貌似只能往北京这样的文化型都市里来,才可能会有用武之地。除了北京当地每年毕业的艺术高校毕业生外,还会有很多外地高校进京谋职的人群。在文化消费本就有限的前提下,现实社会根本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人都到此来进行艺术寻梦。这就不得不造成一大批的艺术人群选择转型或转行,在梦想未泯的时候,坚持理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受到各种政策和人事行政约束的情况下,这群“非农民”既不能种地,又不能享受惠农政策,更不能享受城市保障。那么长此以往这群人就逐渐地被现实和社会制度所“架空”,而这种被架空的滋味,恐怕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再说画家,自古以来画家都是个穷职业,没听说有多少年轻画家早早就发了财的。艺术,在造梦的同时,也会容易使人做梦。同样,残酷的现实在成就梦想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毁梦。当一个人没有梦想时,就像没有了灵魂一般,而一个人只有梦想时,就如同傻子一般。对“非农民”来说,没有了土地就像没有了根一样,在灯火辉煌的大都市里却找不到扎根的地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如同一棵无根的野草,飘啊飘!飘啊飘!....。。
职业画家,在被社会形态逐渐边缘化的同时,面临的现实问题比起“夹心层”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种“非人”的处境也逐渐地将一部分具有高远理想的艺术家逼到了绝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延续了其农耕文化的传统。在集合了儒家文化和各宗教文化以后,农耕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中,各种文化类型都能体现在农耕文化之中,比如语言、民歌、戏剧、风俗、祭祀等等。而这些文化类型也很容易与艺术产生密切的关联,那么同样也会影响到绘画艺术。历史上也有一些文人和画家曾把自己扮作成一个农夫,或耕作于田间,或隐居于山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做为一个有梦想的人,尽管时刻都要面对来自现实的无奈与残酷,尽管“夹心层”的身份享受不到任何社会政策的温暖辐射。但梦想的火焰不应因世俗的无休止纠缠而彻底泯灭,也不应因被社会逐渐边缘而选择放弃。对“职业画家”来说,这种称谓或许就是自己的人生使命,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都得咬着牙扛起来!
如果有人问我:你后悔过吗?我可能会说:我有过遗憾,但没有后悔!如果再有人问我:你想过逃离吗?我可能会说:如果梦想唤我,我会去追!
那你的梦想是什么呢?....。。
华朝锋
- 上一篇:慈禧生前最后一幅油画像:非写实更年轻
- 下一篇:书画收藏假大空的误区
猜你喜欢
- 2015-03-18 湖南农民用废旧汽车打造“变形金刚”致富 图
- 2015-03-18 以爱之名——台湾漫画家萧言中新作暖人心
- 2015-03-17 北京画院画家小幅作品展举办
- 2015-03-17 书画家启功逝世10周年作品展在京开幕
- 2015-03-17 继往开来——2015中国版画家邀请展
- 2015-03-17 书画家启功逝世10周年作品展在京开幕
- 2015-03-16 “濠江艺韵--中国实力派画家八人展”即将亮相澳门
- 2015-03-15 齐白石艺术身份引争议 为中国拍卖业晴雨表
- 2015-03-15 女性画家拍卖成绩为何如此羞答答
- 2015-03-15 百位书画家企业家在京研讨中国书画产权交易模式
- 搜索
-
- 03-18铁杆球迷“趣评”足球改革方案
- 03-18湖南藏家藏名匾626块 有从厕所牛栏抢救
- 03-18古董镜头 发烧新宠 2010年10
- 03-17从配角到藏市宠儿 茶器——品茗千年雅韵
- 03-17跟风暴涨之后 黄龙玉近期短炒行情正在降温
- 03-17厦门最大水晶石:重达200多斤 开价130万
- 03-17藏市“黑马”将军罐 青花将军罐收藏价值高
- 03-17端砚在拍卖市场量价齐升 媲美鸡血石及田黄
- 03-17古砚身价风生水起 2010年09月
- 03-17艺术品收藏可另辟蹊径 专场拍卖有宝可淘
- 1342℃密云57座古墓被盗掘一空 19万平米古墓发掘完毕
- 551℃仿清早期若深珍藏款盖盅鉴赏
- 341℃长江石价格炒高喊价300万 上千人江边淘宝
- 330℃国内元青花拍卖不温不火
- 319℃“瓷片族”工地捡瓷 提醒瓷片收藏要有主题
- 300℃战国刀币
- 221℃中国龙大银章发布会北京举行 图
- 210℃80后90后藏家怀旧 收藏变形金刚游戏卡
- 197℃奥运钞疯涨500倍 纪念币没这么火
- 197℃买茅台股票真的不如买茅台酒吗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