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中国拍卖市场水彩画处于被忽略状态

兰亭书童 2014-02-04 艺术市场 评论

中国书画网讯 水彩画在中国拍卖市场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最近,上海泓盛拍卖公司春季拍卖有幸从海外藏家手中征集到该藏家多年珍藏的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张眉孙、李咏森、潘思同、雷雨这四位艺术家的520件水彩画作品,而比较特别的是上海泓盛此次将这520件作品整体作为一个拍卖标的上拍,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这应该创下了单一标的中包含拍品数量最多的纪录。

尽管很遗憾这批520件水彩画藏品在拍卖市场上未能成交,但这批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作品如此有系统和完整地公开亮相,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足以代表中国水彩画在20世纪4060年代发展史的珍贵的实物资料,使我们有机会充分了解这些前辈艺术家水彩画作品的创作面貌,继而对他们作品的价值能有更充分的认识。因为遍数国内的公私收藏机构,能将收藏聚焦在这几位国内第一代水彩画艺术家作品的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

根据数据,张眉孙作品总计有258件上拍,总成交为22件,作品总的成交金额仅为20万元。成交价格在1万元之上的有9件,其中有2件的成交价格在2万元以上。在上海泓盛2007春季拍卖会上拍的作品《阳朔穿岩大榕树》以2.46万元成交,这是目前张眉孙水彩作品拍卖最高价;另一件成交价格在2万元以上的作品是在上海嘉泰2005秋季拍卖会上拍的《公园》,成交价为2.2万元。

在这四位艺术家中,李咏森的水彩画作品在拍卖市场上拍数量是最多的,其水彩和油画作品共计有372件上拍,作品成交额累计达429万元。10万元以上成交的水彩画作品有6件,在这6件中有2件是李咏森与其他画家合作的作品。其个人水彩画作品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是在北京诚轩2009春季拍卖会上以23.52万元成交的《时装仕女》。目前李咏森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的作品拍卖最高价同样出自北京诚轩拍卖公司,在诚轩2009春季拍卖会上李咏森和其夫人邵靓云合作的水彩作品《放学了》以24.64万元成交。在北京诚轩2012春季拍卖会上,李咏森的《英国水彩画史临摹画集》(57张,60)20.7万元的价格成交。

潘思同的水彩画作品在拍卖市场有138件上拍的记录,其中107件来自此次上海泓盛的整体拍卖。潘思同作品有17件成交记录,其中有12件的成交价格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上成交的有2件。成交价格最高的是在北京匡时2012春季拍卖会上拍的《杭州风景》,成交价为5.75万元。其另一件成交价格超过5万元的作品是1961年创作的《禹王庙》,在北京诚轩2006春季拍卖会上以5.72万元成交。

雷雨作品有47件上拍记录,但只有5件成交。其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是在上海嘉泰2009春季拍卖会上拍的《河边人家》,成交价格仅为1.57万元;成交价格第二高的是1979年创作的《梯田》,在上海文隆拍卖公司2010年春季拍卖会上以1.34万元成交。

通过简单梳理以上四位水彩画艺术家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来看,无论是与国外艺术家水彩画作品的价格相比,还是与同时期国内的国画家和油画家的作品价格相比。水彩画家作品的价格无疑是“地板价”。这四位艺术家的作品目前在拍卖市场上最高的成交纪录还没有超过25万元,作品普遍的价格仅为几万元甚至万余元,这样的价格甚至还不如一些艺术家作品复制版画的价格高。因此无论怎么比,从收藏和投资的角度而言,水彩画作品都是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名副其实的“价值洼地”。

水彩画缘何被低估

那么水彩画为什么会成为目前艺术市场上的“价格洼地”?这个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水彩画的艺术价值被严重低估。水彩画自明清时期西学东渐传入中国以后,其发展历程就是中西绘画融合与交流的过程,是新的异域文化发展成为新的本土文化的过程。中国现代水彩画发展其实是中国早期西洋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水彩画在表现形态、风格样式等方面与现代油画不同,但水彩画和油画在中国的彼此融合构成了近现代美术史上“西洋画”的基本内涵。而从张眉孙、李咏森、潘思同、雷雨这4位国内第一代水彩画家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是在吸收国外水彩画优点的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20世纪以来,正是由于很多水彩画家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中国式水彩画的发展道路。

批评家邵大箴先生认为:“近一百年来中国水彩画在艺术语言上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创造了具有写意精神和中国气派的水彩画,开创这种风气的,正是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们。”水彩画这个在西方产生的画种由于工具、材料和创作方法与我国传统的水墨画相近,因此很快被我国的艺术家熟悉和掌握。但也正是这种相近,使得水彩画在近代乃至现在美术实际教学和落实到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实践中,都只是被看成单纯培养色彩感觉和造型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很多画家都将水彩画视为创作的习作。水彩画作为一种独立画种的地位实际上是大大地被降低了。其在中国现代绘画发展过程中曾经扮演过的重要角色也由于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忽视。

第二个原因是学术研究的不足。严格说起来,国内的公共美术馆对近现代美术整体的收藏长期严重缺失,即使是对于近现代名家的国画和油画及雕塑作品的收藏也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收藏系统,因此就更谈不上对于水彩画的专题和专门的收藏了。而在私人收藏方面,由于国内艺术品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刚刚开始起步,私人对于艺术品的收藏意识还没有形成。正是利用市场发展的时间差,不少海外有心的藏家看准时机在这个时候收藏了很多国内水彩画家的作品,这次上海泓盛上拍的520件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收藏和积累起来的。无收藏,研究就缺少了实物资料。缺少研究对象,水彩画的学术研究自然很难开展。所以在现代各个画种的学术研究中,水彩画的学术研究著作和专论都是最少的。学术研究滞后和无法深入展开,也就无法充分反映出水彩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国内水彩画发展史自身缺少学术性的梳理,价值判断的标准也就不是很明确。这也使收藏者对于水彩画缺少整体和个体的认识和了解,那么自然不会为价值判断不明确的作品买单。因此,水彩画价格不高的现状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学术研究没有跟上。

第三个原因就是目前水彩画创作不繁荣。水彩画的创作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独立的、摆脱商业目的,较具有绘画性的水彩画逐渐形成;1949年建国后,水彩画迎来又一次创作的繁荣期,很多水彩画家将写实手法运用到创作中,探索现代题材,做主体性绘画的初步尝试;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内各地水彩画展览频繁,研讨会也很活跃。上世纪80年代,水彩画社团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各地区水彩画创作的交流和联展比较活跃。但随后国内无论是学术界对于水彩画的研讨,还是各地水彩画家之间的展览和交流活动,反倒不如之前活跃了,在国内的美展和各省市级的展览上,水彩画的地位也越来越边缘化。在各大美术院校的学科设置上,也很少有美院单独成立水彩画创作的系科,即使有些院校曾开展过,也未能始终坚持。这些原因导致如今水彩画名家的缺乏,国内水彩画的创作缺少起色和突破。创作不繁荣,市场就更不会兴旺。此次上海泓盛拍卖公司征集到的这批藏品在市场上是否最终成交还要看机缘,但这批国内第一代水彩画代表作品的集体亮相更重要的意义不应被我们忽视和低估。

编辑:王君

 

Tags:水彩画   中国   忽略   拍卖   处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