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雅而俗 小而大——美术类出版物形态与行情

兰亭书童 2015-03-12 艺术市场 评论

    

      齐白石画辑六种,纸本六册,大小不一,此为封面之一。上海朵云轩二○○七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珂罗版文献专场中以十二万三千二百元人民币成交。

      几年前,近现代出版的美术类图册还只是纯粹的读物,还只是文物与艺术品的著录所在,不在拍卖业的“古籍善本”之列。再往前,它们或堆在书房画室内的某个角落,不甚起眼;或在旧书摊上成捆成摞论斤出售,价格低廉;有的甚至在废品收购站中随意码放,等待送往造纸厂重新化作纸浆。因此,许多精美的、发行量不大的图册品种就此绝迹,现在想来,甚是遗憾。

      也许是风水轮流转,曾几何时,那些美术类图册被人从废品站转移到了旧货摊,又从旧货摊转移到了旧书店,更有些被人另眼相待,转移到了拍卖公司的古籍善本拍卖专场,身价由此而不凡,个中原委自有探究必要。

    雅事缘何变俗

      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书籍是第一珍惜之物。小时候,父母教育孩子,除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类顺口溜,还有书乃圣贤之物的古训。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一直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一类的提示。因此,美术类图册如书一般,自然是文雅之物,即使置身市场,也还有着某种神圣性。

      同时,因为美术类图册印刷的成本非常高,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甚至更高,所以,一般人是不会随便去买一本什么美术类图册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类图册难得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前,美术类图册很少,书法方面是极少量的拓本,绘画方面则是十分简单的线描读物,木版水印套色的有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与清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谱》。前者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后者又称《画传》,流行甚广,被誉为我国传统绘画的教科书,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这套画谱走上从艺之道的。现在,它依然是中国画艺术方面最基础的蓝本之一。

      石印技术在清末民初传入我国,有不少线装的石印画大都是在这个时期印行的。那时,“中华书局”、“上海广益书局”、“上海朝记书社”、“扫叶山房北号”、“同文书局”等都曾出版过不少石印画册。

      照相术的问世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脑的出现更是给出版业提供了飞腾的力量与天地,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珂罗版自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成了中国画复制印刷的主力工艺……现在,美术类图册的出版成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它们是书画家成就的显现、艺术流派风格的展示、艺术团体实力的体现、国家组织相关活动的总结、机构举办相关活动的记录、文化公司商业运作的载体,也是某些小人争名夺利的大旗、某些奸商暗度陈仓的栈道……于是,美术类图册因各种原委、以各种方式问世,有的是高台,有的是陷阱,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产生着各自的影响。

    这几年,美术类图册作为书画艺术的延伸,作为文物与艺术品的佐证,受到市场的眷顾,同时,也难免沾惹上了一些俗气。那些艺术家的专集有的成了私心无限放大的膨胀体,“艺术大师”充斥其间,顶级词汇大量批发。那些艺术流派的合集有的成了乌合之众的集结、低水平作品的大杂烩。那些艺术团体的合集有的成了一群艺术家应酬作品的集合,成了粗劣艺术垃圾箱。那些打着国家与机构名义组编的图册有的基本与公无涉,而是某个赞助公司所得的收藏集,或者是某些人士的骗钱术。那些公司为了营利运作的图册有的在学术的外衣下,以次充好。而那些不法商人与无耻小人编著的图册几无学术可言,甚至就是非法出版物。但是,这些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正以历史见证物的身份为人们所重视,私下印制品成了公共读物,凑合之物成了艺术范本,商业行为成了学术举措,雅已不存,其俗甚大。同样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其质量好孬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笼统地依据之、高抬之,且为之一掷千金,未免有些糊涂,我们有必要呼吁出版业严格把关,呼吁学术界加强批评,不能让那些俗不可耐但装潢高档的美术类图册把热爱艺术的人们带到沟里,进而把收藏界人士推向深渊。

 

  

    

  

Tags:图册   成了   美术   艺术   石印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