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王铎书法作品 局部
匡时10秋拍将呈现三件王铎传世经典之作,分别为《雒州香山作》、《宿江上作诗轴》、《临王献之鄱阳帖》,均为日本最早研究王铎的专家,日本“明清调”书派的创始人村上三岛先生所藏。
王铎作为晚明清初的行草书大师,因“贰臣”罪名之遮蔽,死后沉寂了近三百年。中国素有“人品即书品”非书法标准之评说,然而这对于一个可以为书法不惜“沉心驱智,割情断欲……钦食梦寐之”惟“所朝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的人来说,无疑是件残酷的事情。然而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与艺术的主观深情流露原本就是两种思维模式。王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旧式文人,在那样的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他无力回天,在政治理想彻底破灭后一心向艺,将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诉诸笔墨,在笔墨的起伏腾起、酣畅恣肆中排遣失意、压抑、颓丧的情怀。
《雒州香山作诗轴》作于1640年,被后人视之为王铎的传世经典佳制,也是一件把“涨墨法”运用的炉火纯情的代表作之一。此作在标举“独宗羲、献”的同时,以抒情大写意的笔墨,极力张扬行草书瞬间视觉形式“象”的表现性,把一个饱受磨难、痛苦、压抑、悔恨的文人心态之“意”宣泄的淋漓尽致。《雒州香山作诗轴》在用笔上取“二王”平和圆润的笔法为圆转寓方折、涩迟寓畅达、浑厚寓舒展、秀润寓刚健,字字连绵一笔到底,浑然一体相应成趣,气势逼人。在用墨上,他大胆地用涨墨入手,任墨色由浓墨洇墨自然地晕化粘并笔画,然后在有节奏地行笔中,墨色渐淡、渐干、渐枯,一任天然,产生变幻莫测的线形,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视觉艺术效果,由块面与线条对比组合,增加线条的表现力,提高书法艺术的品味。墨色上的淋漓变化和章法上的饱满气势则突出了王铎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笔意墨象使他的书法成为一种精神形式,一种意向性结构。可以说,书法作为时空拓展的精神迹化的足迹,是由笔势、笔意、墨法和心性共同完成的。在章法上,王铎将以往单字均匀地排列改为数字一组,通篇变化,更加集中大气,结字欹侧相生,缠绕相续,跌宕起伏,大小疏密,相映成趣,在瞬间翻腾跃荡的态势中,随机应变,体无常故,形成了大起大落、对比鲜明的白疏黑密的视觉效果。其超拔于魏晋典雅蕴藉之风的郁勃激荡之气、惊世骇俗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对书法艺术形式美的深层开掘影响感染着后人直到当代的书法艺术家。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观毕此作,深知此言不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