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门庭冷落 "观复"拆迁和民办博物馆困境

兰亭书童 2015-03-13 艺术市场 评论

      因为拆迁,创办14年来已经搬过两次家的国内首家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再次面临搬家的尴尬,馆长马未都建设一家永久性博物馆的梦想,仍面临诸多难题。

      与此同时,北京多家民办博物馆传出经营困难的消息。

      作为文博领域的一支新军,目前民办博物馆生存状况如何?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难题?为求生存又做过哪些尝试?

    观复成“孤岛”

      观复博物馆搬到现址朝阳区金盏乡金盏南路18号已经6年了,然而,始于去年下半年的拆迁让它成了“孤岛”。

      出了东北五环,离开机场辅路右拐往东,路边不时出现拆迁留下的大片废墟,断瓦残垣间,只有一座围墙上爬满藤蔓的小院突兀地立着。这个小院便是观复博物馆。

      “观复”二字,出自《道德经》。“观”者,看也,“复”者,一遍又一遍。马未都说,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由此得名。

      拆迁者已然兵临城下,小院里的清幽宁静还能维持多久,马未都心里也没底。他说,另找地方建设新馆、搬家、布展,大概需要三到五年时间。

      按照朝阳区政府的部署,这一地区的房屋拆迁腾退,应于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目前这一时限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周边村民也都早已拆房走人。

      马未都很忌讳被人称作“钉子户”,他一再强调当地政府对观复博物馆搬迁之事十分重视,双方正在协商中。

      1997年1月在琉璃厂开馆、2001年1月迁至朝阳区南小街竹竿胡同、2004年8月搬到东北五环外,观复博物馆创办十多年来声名日隆,在地理位置上却日渐远离城市中心。没有自己的固定馆舍,成了观复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

      马未都说,他的终极目标是将观复博物馆建成一家中型偏大的博物馆,面积在30000平方米左右。建设这样一个博物馆,马未都首先需要一块合适的地方,“位置太偏不行,观众来不了。最理想的是在哪个公园里找块地,环境好一些。”

      马未都说,他跟有关部门提过多次,但新馆地址至今没有着落。

      家藏宝贝门庭冷落

      各家民办博物馆面临的困难或许五花八门,不过在马未都看来,这些经济上的困难都是很容易想见的,抑制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根本问题和瓶颈是法规和制度的不健全。

      身份,一直是马未都十分在意的大问题。“民办非企业”——这是一个被他认为既概念含混,又带着歧视意味的身份。

      “民办博物馆不是企业,这我知道,可是你得告诉我民办博物馆是什么。就好比你发我一本护照,你得告诉人家我是哪国人,不能写‘不是日本人’。”马未都说,在国际上,博物馆的概念是非常清晰的,无论国有、民办都是社会公益组织,或者叫非营利机构,我们的民办博物馆却成了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单位”。

      马未都认为,身份问题给民办博物馆的生存造成了诸多困难,“它不是企业,因此没法经营,而民办博物馆的生存是需要经营的。”为了生存,博物馆只能另外成立公司来搞经营,可是多一个机构就会多很多支出。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民办非企业”这样一个身份让民办博物馆在对外交流时往往无法与对方衔接。

      马未都说,他从有关部门获得的消息是,这一问题有望很快得以解决,“听说有可能叫‘民办事业单位’,和国有博物馆一样,属于事业单位,只是资金来源不一样。”

 

  

Tags:博物馆   都说   拆迁   这一   金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