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拍场打假—— “傍出处”频现今春拍卖市场

兰亭书童 2015-03-15 艺术市场 评论

      今年的国内艺术品市场较去年相比完全称得上是“火上浇油”,名家作品价格基本都是呈涨上又涨的态势,表面上形势是“一片大好”。只是书画伪作仍处处不绝于“眼”,着实有点大煞风景。

    说起如今的书画造假与售假手法那真的是“与时俱进”了,它们更显得花样繁多。像今年春拍中我所见的以“傍出处”形式出现的名家书画赝品就不尽其数,这同时也是一种对广大圈内外书画消费者构成极强杀伤力或说是得逞率很高的骗术,尤其是对那些初涉书画收藏圈对书画鉴赏知识认知不多的纯投资型的买家们。此处还是先说明一下“傍出处”的概念。

    根据市场经验与实际状况,笔者给出的“傍出处”定义是:因为某处曾真实存在(收藏)过若干件名家书画真迹,所以对那些主动或被动了解者形成一种心里暗示效应或思维认识上的惯性,使得“当局者”在日后对同一出处所出现的、但性质已严重不同的事物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作更通俗理解,这就有点像是有人有意将假货放在曾经众所周知的有过许多真货的人手上或地方卖。在书画上,“傍出处”骗术的具体操作手法有“傍真出处”与“傍伪出处”两种区别。

陆俨少真迹雲山图

陆俨少伪作图

      傍真出处

   “傍真出处”,是指某拍卖行或某人在针对某伪作所做的特别宣传推介时,言及的出处是真实存在的。分析起来,由于出处系真实的,那么只要假货经营家们稍加若干渲染,就极易让不少人“忘乎所以”起来,进而就顾及不到当局书画的真伪属性这个“本”上了。说白了现在“听故事”型的买家多了去了,站在不正当的立场说解,真出处就如同具备了一个忽悠人的“好前提”。

    近几年我观察到的属于“傍真出处”售假与造假性质的情形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有意借国家级美术馆或博物馆以举办某藏家藏品展或某名家作品特展等名义,让伪作堂而皇之地公开露面,以唤起公众对赝品的认同。如早在2000年2月26日《美术报》披露的在1999年底我国某大城市的一家国家级博物馆举办的 “傅抱石作品特展”就明显属于此性质。有必要指出的是,近来有些在拍卖场上出现的“傍真出处”的书画伪作,是“躲”过了专家的把关,蒙混进真出处的,一旦居心叵测者利用了出处,最终伪作就极有可能被拍出高价。也有的书画只是纯粹的印刷品、复制品之类,曾经展示于某国家级展览馆或重要场所后被人做了偷换概念文章;二是以圈内俗语所说的“埋地雷”方式,将某已故名家的伪作有意“安放”在与该名家有特别亲近关系的人家中,等待主动找上门来的“冤大头”,也有个别就是当局者现场施作的;三是现在许多拍卖行都从海外征集拍品,便号称是“海外回流”以吸引买家,其言外之意无非是表明这些拍卖品有“漏”可捡。

      属于上述第一点后述性质的经典案例当属国内某拍卖行欲在今年4月23日拍卖的、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的一幅署名潘天寿的画《雁荡山花》。关于这件拍品的焦点就聚集于拍卖行宣传该拍品时曾特别指出该画“原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现藏于杭州大华饭店”,这些说辞当时似乎一下子就把圈内圈外许多人搞晕了,一时众说纷纭,真伪仿佛就说不清了。最终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了解的那件拍卖品它只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杭州有一家叫西湖艺苑的单位以潘天寿《雁荡山花》(欲拍卖伪作时原作正好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为母本,制作的诸多水印木刻复制品之一。时至今日我也还想问一句:难道人民大会堂就不可以展出或收藏名家的水印木刻复制品吗?

  

Tags:打假   现今   拍卖   出处   市场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