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拍卖市场
乾隆时水平最高 价格仅是同时期景德镇同水准民窑的1/3~1/2
曾被误认为“广东粉彩”或“广东珐琅彩”的广彩近年名声大振,精品价格动辄以十万元为单位出现在市场上。然而,在近日嘉德文化中心举行的广彩瓷展上,收藏者和行家们都不约而同表示广彩仍不被广泛认识,价格与景德镇瓷相比仅能望其项背。
收藏行家认为,广彩价格被低估,一是因为没有大资金介入,二是没有权威专家收藏推广;但仍以回流为主要渠道的广彩,还有继续被国内行家挖掘的机遇。
“别说是年轻的广东"70后"、"80后",就是老一辈人也并不那么了解广彩”,一名收藏广彩多年的广州收藏者表示,大多数人提及广彩,印象就是“大金大红”,甚至有人称广彩“很俗”,但其实那只是广彩19世纪晚期的面貌,18世纪的广彩与其大相径庭。近日在东湖路嘉德文化中心举行的广彩瓷展览,将18世纪和19世纪的广彩进行对比展览,展现两者的差异。
“18世纪的广彩已经被遗忘了”,嘉德文化中心负责人陈玲玲回忆称,在上世纪80年代时,广州的陶瓷老行家到瑞士时见到18世纪时的广彩竟然“相见不相识”。主要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广彩不为人所关注,而国内留存的多是19世纪中后期的普通品,令学术界和收藏界都对广彩兴趣不大,认为广彩就是大金大红的“俗物”。
事实上,18世纪时,由于欧洲还未有瓷器制造工艺,因此皇室、贵族均历经千辛万苦到中国订制瓷器,他们会带来样式,要求工匠按照自己的喜好绘画。
广彩仅是拍卖市场的“非主流”
在18世纪走红欧洲,到19世纪,由于欧洲已具备了制造瓷器的工艺,原来在欧洲很有市场的广彩转入美洲市场。近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收藏界都热切关注外销瓷,广彩作为外销瓷的代表也开始浮出水面。
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透露,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彩就逐渐在国际中小拍卖行中露面,但是由于都是普通的器物,因此价格很低。
“国际拍卖行中的中国瓷器多为清三代的青花和粉彩,因为这些是中国瓷器的主流,而广彩仅仅是"非主流"”,一名广彩收藏者透露,在10~20年前,广彩仍被外国称为“广东粉彩”、“广东珐琅彩”。不过,在金融危机时,市场上广彩的数量比以往有很大的增加,主要就是部分家族因为资金困难而将家藏广彩进行变现。广彩进入收藏者的视野,即使是北方市场也开始密切关注,不少行家甚至从境外搜寻广彩带回北方市场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