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画院校 / 正文

吉林艺术学院美院张谧诠谈美术高考

兰亭书童 2007-06-28 书画院校 评论
       采访对象: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院长 张谧诠

  记者:张院长您好,今天非常荣幸的邀请到您来谈一谈目前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相关话题。

  恢复高考三十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有好的一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近几年来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不断增多,出现了“艺考热”和“供大于求”的现象,您能不能就这些问题谈谈您的看法。

  张谧诠:“艺考热”的原因应该说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普通高校目前办学规模不足形成的。目前高中毕业的学生是无法百分之百考入大学的,有一些学生无法达到普通高校最低的本科录取线,于是寻找捷径,选择了报考艺术类大学来实现他们的梦想。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改变这一现状,是要通过国家高校发展和教育投资的不断改善来实现更多人上大学的这一现实。艺术类高校考生中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考生热爱艺术才做出这样的选择。二是以捷径的方式获得高等学历而走进艺术院校。另外,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能力目前来看还是有限的,包括其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方面还都显得不足。还有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教育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目前高校所具备的条件还不能完全应付突然到来的市场需求,尤其是艺术院校没有作好硬性和软性指标的准备,从而使大量的考生不能够进入到专业院校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因此出现了大量考生的涌入,以及供大于求的问题。2003年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了一次全国高等美术学院教学质量工作研讨会,会上有人提出扩招之后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有人讲这样的教育情况会出现一部分人被培养成艺术家,更多的是为了提高美育素质来进行培养的看法,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文化素质型教育,这种教育会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的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虽然高校的艺术培养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艺术类“高考热”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所谓供大于求,是高校培养的艺术类人才仍大于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目前社会上所需要的精英艺术人才是限的,另外一种是所需要的实用型艺术人才,这种实用型艺术人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需求量,包括设计类和服务型人才,还有一部分人面临着学习了艺术之后的二次选择,我想有一个较好的文化素质对于获得第二学历和二次择业的机会上是大有帮助的。供大于求不仅是艺术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其他教育行业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我们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出现的供需矛盾是必然的,这可以说是中国目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正常存在的现象。

  记者:张院长请您谈一谈我国当下艺术家生存状态的问题

  张谧诠:在中国艺术家生存状态大体可以分成三类:一种是国家体制内的艺术家,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仅有几个保留画院这样艺术机构的国家。第二种就是服务于社会行业,在创意领域和文化策划领域以及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当中进行生产的艺术人才。第三类就是以自己的作品作为唯一的生存方式的职业型艺术家,职业艺术家是属于市场需求型的艺术家,这个市场有国际层面的,也有国内层面的,有收藏层面的,也有大众需求层面的,可以说中国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是和国家目前的发展状态和现行体制分不开的,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制也给艺术家多种生存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觉得中国艺术家的职业化道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与西方艺术家的生存方式是相符合的,这三种方式是中国现行体制下中国艺术家生存状态的生态性体现。

  记者:那么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会不会出现职业艺术家越来越被看好而体制内艺术家生存状态越来越尴尬的局面。

  张谧诠:未来艺术家生存的根本是市场,当然在中国会存在相当多的不同层面,不同范畴的市场会接纳不同角色的艺术家,当你的作品不能够维系你的生存的时候,你就要考虑是否做职业艺术家,或者是否选择成为艺术家。

  记者:张院长,我们都知道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艺术市场会逐渐走向成熟,那么艺术品受众群体的认同是否会直接影响到体制内艺术家和职业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呢?
 
  张谧诠:中国的文化市场操作还不够规范,画家出售作品和画廊代理艺术家作品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画廊出售艺术家的作品是对艺术家作品的学术思考和经济思考的双重经营,而艺术家以个人方式出现在市场上,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的,事实上良性的循环应该是艺术家与画廊合作。

  由于中国收藏群体的层面不同,必然会为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提供相应的生存机会,有的人喜欢当代性作品,有的人喜欢体制内画家的作品,但是这一切都需要今后市场逐渐调节并加以改变,我想中国艺术市场走向规范化不会太远,这种规范化会对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起到协调和调整的作用,也就是说艺术家在将来必然是要服从于这样一个市场的规范来进行生存的。

  记者:张院长,刚才我们谈到了当代艺术的话题,那么在你看来目前我们的学院教育和当代艺术是否存在着一种矛盾或冲突呢,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张谧诠:我个人看,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想这不应该是一个冲突的问题。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队伍中,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是出自于学院的,学院培养了相当多的在国际和国内有影响的艺术家,不能简单的看他们与学院就有冲突,有没有不和谐的原因,我看是存在的。原因在哪里,我们的艺术教育从全球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比较复杂,中国的一部分教育是来自我们民族自身,另一部分来自西方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教育影响,这对中国艺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在学院教育中一直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对于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是多年来中国艺术教育所忽视的重大问题,对学生的视觉天分和文化判断不够,有很多学生进入学校的时候有很好的天分,然而当他们从学校走出后,呼唤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语境时往往会出现障碍,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的规范模式以及教师的水平等,这些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智慧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一名教师不能深邃学生的精神,不能成熟学生的技术和他的艺术个性,就不是一个好老师。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学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判断,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就有误人子弟之嫌。我们的教育模式和当代艺术不发生矛盾,为什么我们的学院会有些学生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做的很好,便有人感觉他们在反叛学院呢?这是由于学院自身的视觉取向过于本位造成的,并且在教学中不去认真读解学生的视觉状态以及文化自语。一个艺术家从初级到成熟的学习过程中,艺术教育是需要解决他们的判断能力和文化深邃性问题的,我觉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目标应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人类文化的全面了解,艺术教育是一个文化传承教育,通过大学教育获得这样的传承和自身的思考。二是表达能力的问题,其包括造型能力,也包括艺术创作能力和话语能力。三是对自我艺术的判断。艺术教育的当代性人才培养解决好以上思考尤为重要。

  记者:据我了解,在2003年您就开始思考并尝试把当代艺术介入到学院教育体系当中,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张谧诠:学院教育还不够完善,这正是我们进行实验性教育模式的初衷。我们要求学生在完善自己视觉图示的同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感知,一方面是继承传统,另一方面要关注当代。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只有不断的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实验才有可能使其内核不断发生质的变化。在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大的趋势,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其中,学院教育的根本是为社会的发展为时代的进步去培养人才并提供知识的保证,学院教育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并能够前瞻的看到社会文化的走向做出相应的技术准备。

Tags:吉林   艺术学院   美院   美术高考   张谧诠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