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画院校 / 正文

发扬李可染的创造精神

兰亭书童 2007-11-10 书画院校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89年12月5日,我国著名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李可染逝世,享年82岁。他擅长山水画,主要美术著作有《李可染山水画》《谈山水画》《谈艺术实践的苦功》《漫谈山水画》等。主要作品有《杏花春雨江南》《鲁迅故乡绍兴城》《山城朝雾》《巫峡百步梯》《杜甫草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革命摇篮井冈山》《千岩竞秀,百舸争流》《雨后青山半入云》《娄山关夕照》《榕湖边上》《漓江风光图》等。这是李可染在北戴河作画(摄于1979年8月)。


    李可染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山水画已经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李可染对山水画的主要贡献,不在他多么老到、娴熟地继承和掌握了前人的笔墨功夫,而在他对历史悠久的山水画艺术的推进与创新。


    艺术创造和一切文化领域的创造一样,实际上就是不按照惯常思路而另觅途径的思维形式,试图寻求新的答案。


    没有缺乏动机的创造。对中国近现代绘画格局的批判性看法,就是李可染山水画创新的动机。《谈中国画的改造》(发表于1950年2月《人民美术》创刊号,第35-38页)是李可染50年代艺术思想的代表性文章。这篇文章在表述方式上带有当时意识形态色彩,但其中主要论点是李可染深思熟虑的结果。例如他提出"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他认为创作源泉就是古人所谓的"造化"和今人所谓的"生活";他又提出,为了新的表现形式的完美健全"除主要的接受中国自己旧有遗产外……还必须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成分";他又提出接受遗产的优良传统,应该是接受"有概括性的原则,而不是枝枝节节的技法"。不应该把这些看法完全归诸政治环境造成的局限,实际上在1949年以前,一些富有进取精神的中国画家也都悟出同样的道理。例如极珍爱传统而又极富创造精神的傅抱石,在1942年就表达过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山水画体已经成为类似章回小说的套路,"中国画需要快快地输入温暖,使僵硬地东西恢复它的知觉……中国画必须先使它'动',能'动'才会有办法。"李可染和他的同道所试验的,就是改变山水画的格体,为中国画"输入温暖"。这种温暖不是某一种技法或者功夫,而是个性化的、鲜活的感情。确实,李可染先生的最大贡献正在他为传统山水画"增添"的那一点东西上。他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思考和试验,为高度成熟的山水画程式增添了新的形式因素和新的情调--他将光影对比与传统水晕墨章结合,
 


    我有幸在他晚年聆听他谈中国的绘画,他认为"从绘画史来看,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很小的,把历史向前推动一点,那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只是给中国画添加了一点点东西"。李先生讲话从来谨慎,他没有说"继承"、"学习",而说"添加"或者"增加",意味深长。



确实,李可染先生的最大贡献正在他为传统山水画"增添"的那一点东西上。他通过多方面的学习、思考和试验,为高度成熟的山水画程式增添了新的形式因素和新的情调--他将光影对比与传统水晕墨章结合,

Tags:发扬   创造   精神   李可染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