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画院校 / 正文
史树青:我14岁进北师大附中。我父亲常去琉璃厂,我放学的时候也常去,就跟他们很熟了,我听他们讲话,听他们讲故事,就记得很多了。
记者:您的“眼学”是不是就这样逐渐练出来了?
史树青:当然了。我用两毛钱买过一幅字画,谁的呢,丘逢甲,清朝末年的一个台湾人。
记者:当时没有人知道?
史树青:没人知道,我知道丘逢甲这个人啊。两毛钱!丘逢甲!现在是国宝!我就保存,后来办展览我捐了。
至今,著名爱国人士丘逢甲的这幅真迹仍然存放在国家博物馆的仓库里,这幅当年两毛钱买的画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捡到这幅画的时候史树青只有15岁。之后70年的岁月中他“捡漏”的爱好就一直没有断过。1938年,史树青中学毕业,并考上北平辅仁大学,当时的他已经在书画鉴定界小有名气了。
史树青:中学毕业时老师就给我作诗,赞扬我懂得书画:“书画常叫老眼花,鉴藏年少独名家。”
记者:那是夸您呢。当时您鉴定了什么东西,让老师印象很深?
史树青:那是郑板桥的一张画,老师们都不懂,就我说是真的。结果到琉璃厂去卖,真是真的。
记者:那您怎么就敢断定它是真的呢?
史树青:我看郑板桥的东西很有经验,我家有郑板桥的画。我看郑板桥的书,看郑板桥的字,看年代。
记者:在您印象当中有没有看错的时候?
史树青:大错真没有过。错就是错,正确就是正确。
不久前,史树青在北京大钟寺地摊上发现了一把青铜剑,他认为是越王勾践剑,当即花1800元钱将剑买下。后来有的专家认为是假的,博物馆不收。为了这事,史树青写了一首诗:越王勾践破吴剑,鸟篆两行字错金。得自冷摊欲献宝,卞和到老是忠心。
在文物鉴定界,其实围绕一件文物各执一词的情况经常发生,甚至很多文物的鉴定最终也不能定论,像史树青这样的大鉴定家经常也会面对一种两难的境地。
夏玫云(史树青的夫人):也是上个世纪了,张大千的一张画是在浙江拍卖行卖的,卖了100万元,再加上佣金是120万元。那张画有人说真有人说假,当时上海有个鉴定家非常有名,叫谢稚柳先生,他说是真的;到北京来找徐邦达先生,徐邦达也是非常有名的鉴定大家。徐先生说是假的。南北两个鉴定家意见完全相反,这个买主心里就不踏实了,然后就找到史树青。在找他以前还找了一些其他的专家,这些专家都不表态,因为怎么表态都不好,不是得罪这边,就是得罪那边。史树青却马上表态:假的,不光说假的还说是在台湾造的假,说出一套理由来。
史树青: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说违心的话。如果是我的水平不够,看错了,那是我的责任。
从进入国立历史馆的那一天开始,史树青从最早的书画鉴定不断扩展到各类文物,大到陶瓷器皿,小到一枚印章,经他鉴定的文物有上百万件之多。在博物馆工作了这么多年,史树青曾陆续把许多收藏的珍贵字画捐给了博物馆,除了丘逢甲的字之外,最著名的是一幅1956年捐赠的《海瑞行书轴》。因为这幅字,在“文化大革命”时史树青被批为“三家村”的帮凶,挨过各种批斗,一番好意向国家捐赠却引来想不到的种种罪过。“文化大革命”后,史树青一如既往地有好东西就捐。
史树青:只要博物馆需要、展览需要,我就捐。
记者:那您会不会觉得捐了以后自己挺遗憾的?
史树青:我高兴。像丘逢甲那个东西,我跟捡了的一样,现在算是一二级文物。我跟你说个笑话,1950年,我跟王世襄都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五一”劳动节时,我们进城游行,就在西直门那儿集合,发现一个卖凉粉的食品摊有一个盘子,我一看,宣青,宣德青花,明初的,很好的。嘿,宣青的东西,老太太拿着盛凉粉。我找着王世襄,我说你看这不跟你们家那个一样吗,咱们得跟老太太商量买下这个东西。
记者:您怎么跟她说的?
史树青:王世襄就说这个东西买下来捐给国家。老太太就卖了。王世襄出2.5元,我出2.5元,就算买了。合着,今天也就是500元钱的样子。
记者:在今天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盘子?
史树青:有价值啊,值300万元,宣青盘子照例是300万元以上的。
记者:在我们看来,其实干您这行,总是跟财富有关系。
史树青:有钱才能收藏啊。
记者:像您这样有“眼学”的,可能随便看一看,自己去买一点东西,都是好东西。
史树青:我也认为是好东西。不过到现在我老伴和女儿还认为我买的东西都是假的,觉得我是瞎花钱,不让我买。
记者:现在有很多收藏家,买的东西一旦进入市场后价值就会飙升。我相信如果这样做的话,您夫人和孩子都不会认为您买的是假的,您为什么不这么干呢?
史树青:我的东西都没卖呢。我搁着,收藏就要搁着。
记者:您真是收藏它?
史树青:真收藏!我看到这些东西我觉得亲切,爱文物就是爱护国家的文化遗产。
夏玫云: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补品、不喝茶,唯一喜欢的就是去买旧东西。他一有空就去潘家园,就看这些东西,高兴得要命。
虽然史树青已年逾80退休在家。但每天到他家中登门拜访、请求鉴宝的人络绎不绝,为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学养所折服。鉴定的时候,史树青从不需要借助别的手段,一眼就能辨别出文物的真假伪劣。
史树青认为鉴定一个宝物最需注意三点:一是文物要和文献相结合,不结合那就是古董商;二是传世的文物要跟出土的文物相结合,叫比较研究;三是“眼学”和科学相结合,文物分析要观察和科学相结合。
史树青:科学是有误差的。
记者:误差在什么地方呢?
史树青:科学鉴定的科学标本都没谱,原料鉴定都没谱,取样都没谱。我们凭眼力看的人呢,往往不相信科学鉴定,目前还是。
记者:这个“眼学”是怎么练成的呢?
史树青:靠读书。我现在还有几万册书,书还是读得不少的。
记者:我听说您到现在每天晚上还读书读到两三点?
史树青:必须读书。
记者:您读书会背书吗?史树青:背目录,可以说是一门书皮的学问。我在辅仁大学学习的时候,中文系主任、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教了我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看书要背目录。目录背下来了,书的主要内容就记住了。
记者:它能够使您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到哪儿去找?
史树青:对,哪儿找去。书到用时方恨少啊,现在知道这个书名就不容易。这叫竭泽而渔。你把周围打扫净了后再研究,后来居上,不然的话还是落在前人的窠臼里了。
史树青一生为学,读书无数,披沙捡金,征史探源,终成就一代大家,但遗憾的是,今天史树青却感觉满肚子的学问无以后继。
史树青:现在的学生读书太少了。我的一些学生都下海了。
记者:对他们的选择您怎么看?
史树青:有一个日本朋友叫迟田温,他就跟我说,他在一个日本研究所教课,日本研究所的学生出来后都搞商业了。他说他非常伤心。
记者:您呢?
史树青:我也是这样。
记者:您的“眼学”可以传给后人吗?传给学生还是传给您的孩子?
史树青:我感觉传给后人很难。我儿子也学我这套儿,他也到潘家园那儿买东西,我一看就是假的。
记者:还是“眼学”不一样?
史树青:他没搞过这个,瞎花钱呢。现在我就苦于没人懂我这学问,我感觉我的学问——我不敢跟大专家相比——我感觉我这个学问很深,不是吹,是真的很深,可以说这是一种绝学了。
记者:您的“眼学”是不是就这样逐渐练出来了?
史树青:当然了。我用两毛钱买过一幅字画,谁的呢,丘逢甲,清朝末年的一个台湾人。
记者:当时没有人知道?
史树青:没人知道,我知道丘逢甲这个人啊。两毛钱!丘逢甲!现在是国宝!我就保存,后来办展览我捐了。
至今,著名爱国人士丘逢甲的这幅真迹仍然存放在国家博物馆的仓库里,这幅当年两毛钱买的画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捡到这幅画的时候史树青只有15岁。之后70年的岁月中他“捡漏”的爱好就一直没有断过。1938年,史树青中学毕业,并考上北平辅仁大学,当时的他已经在书画鉴定界小有名气了。
史树青:中学毕业时老师就给我作诗,赞扬我懂得书画:“书画常叫老眼花,鉴藏年少独名家。”
记者:那是夸您呢。当时您鉴定了什么东西,让老师印象很深?
史树青:那是郑板桥的一张画,老师们都不懂,就我说是真的。结果到琉璃厂去卖,真是真的。
记者:那您怎么就敢断定它是真的呢?
史树青:我看郑板桥的东西很有经验,我家有郑板桥的画。我看郑板桥的书,看郑板桥的字,看年代。
记者:在您印象当中有没有看错的时候?
史树青:大错真没有过。错就是错,正确就是正确。
不久前,史树青在北京大钟寺地摊上发现了一把青铜剑,他认为是越王勾践剑,当即花1800元钱将剑买下。后来有的专家认为是假的,博物馆不收。为了这事,史树青写了一首诗:越王勾践破吴剑,鸟篆两行字错金。得自冷摊欲献宝,卞和到老是忠心。
在文物鉴定界,其实围绕一件文物各执一词的情况经常发生,甚至很多文物的鉴定最终也不能定论,像史树青这样的大鉴定家经常也会面对一种两难的境地。
夏玫云(史树青的夫人):也是上个世纪了,张大千的一张画是在浙江拍卖行卖的,卖了100万元,再加上佣金是120万元。那张画有人说真有人说假,当时上海有个鉴定家非常有名,叫谢稚柳先生,他说是真的;到北京来找徐邦达先生,徐邦达也是非常有名的鉴定大家。徐先生说是假的。南北两个鉴定家意见完全相反,这个买主心里就不踏实了,然后就找到史树青。在找他以前还找了一些其他的专家,这些专家都不表态,因为怎么表态都不好,不是得罪这边,就是得罪那边。史树青却马上表态:假的,不光说假的还说是在台湾造的假,说出一套理由来。
史树青: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说违心的话。如果是我的水平不够,看错了,那是我的责任。
从进入国立历史馆的那一天开始,史树青从最早的书画鉴定不断扩展到各类文物,大到陶瓷器皿,小到一枚印章,经他鉴定的文物有上百万件之多。在博物馆工作了这么多年,史树青曾陆续把许多收藏的珍贵字画捐给了博物馆,除了丘逢甲的字之外,最著名的是一幅1956年捐赠的《海瑞行书轴》。因为这幅字,在“文化大革命”时史树青被批为“三家村”的帮凶,挨过各种批斗,一番好意向国家捐赠却引来想不到的种种罪过。“文化大革命”后,史树青一如既往地有好东西就捐。
史树青:只要博物馆需要、展览需要,我就捐。
记者:那您会不会觉得捐了以后自己挺遗憾的?
史树青:我高兴。像丘逢甲那个东西,我跟捡了的一样,现在算是一二级文物。我跟你说个笑话,1950年,我跟王世襄都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五一”劳动节时,我们进城游行,就在西直门那儿集合,发现一个卖凉粉的食品摊有一个盘子,我一看,宣青,宣德青花,明初的,很好的。嘿,宣青的东西,老太太拿着盛凉粉。我找着王世襄,我说你看这不跟你们家那个一样吗,咱们得跟老太太商量买下这个东西。
记者:您怎么跟她说的?
史树青:王世襄就说这个东西买下来捐给国家。老太太就卖了。王世襄出2.5元,我出2.5元,就算买了。合着,今天也就是500元钱的样子。
记者:在今天看来,这其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盘子?
史树青:有价值啊,值300万元,宣青盘子照例是300万元以上的。
记者:在我们看来,其实干您这行,总是跟财富有关系。
史树青:有钱才能收藏啊。
记者:像您这样有“眼学”的,可能随便看一看,自己去买一点东西,都是好东西。
史树青:我也认为是好东西。不过到现在我老伴和女儿还认为我买的东西都是假的,觉得我是瞎花钱,不让我买。
记者:现在有很多收藏家,买的东西一旦进入市场后价值就会飙升。我相信如果这样做的话,您夫人和孩子都不会认为您买的是假的,您为什么不这么干呢?
史树青:我的东西都没卖呢。我搁着,收藏就要搁着。
记者:您真是收藏它?
史树青:真收藏!我看到这些东西我觉得亲切,爱文物就是爱护国家的文化遗产。
夏玫云: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补品、不喝茶,唯一喜欢的就是去买旧东西。他一有空就去潘家园,就看这些东西,高兴得要命。
虽然史树青已年逾80退休在家。但每天到他家中登门拜访、请求鉴宝的人络绎不绝,为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学养所折服。鉴定的时候,史树青从不需要借助别的手段,一眼就能辨别出文物的真假伪劣。
史树青认为鉴定一个宝物最需注意三点:一是文物要和文献相结合,不结合那就是古董商;二是传世的文物要跟出土的文物相结合,叫比较研究;三是“眼学”和科学相结合,文物分析要观察和科学相结合。
史树青:科学是有误差的。
记者:误差在什么地方呢?
史树青:科学鉴定的科学标本都没谱,原料鉴定都没谱,取样都没谱。我们凭眼力看的人呢,往往不相信科学鉴定,目前还是。
记者:这个“眼学”是怎么练成的呢?
史树青:靠读书。我现在还有几万册书,书还是读得不少的。
记者:我听说您到现在每天晚上还读书读到两三点?
史树青:必须读书。
记者:您读书会背书吗?史树青:背目录,可以说是一门书皮的学问。我在辅仁大学学习的时候,中文系主任、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教了我一种学习方法,就是看书要背目录。目录背下来了,书的主要内容就记住了。
记者:它能够使您在需要的时候知道到哪儿去找?
史树青:对,哪儿找去。书到用时方恨少啊,现在知道这个书名就不容易。这叫竭泽而渔。你把周围打扫净了后再研究,后来居上,不然的话还是落在前人的窠臼里了。
史树青一生为学,读书无数,披沙捡金,征史探源,终成就一代大家,但遗憾的是,今天史树青却感觉满肚子的学问无以后继。
史树青:现在的学生读书太少了。我的一些学生都下海了。
记者:对他们的选择您怎么看?
史树青:有一个日本朋友叫迟田温,他就跟我说,他在一个日本研究所教课,日本研究所的学生出来后都搞商业了。他说他非常伤心。
记者:您呢?
史树青:我也是这样。
记者:您的“眼学”可以传给后人吗?传给学生还是传给您的孩子?
史树青:我感觉传给后人很难。我儿子也学我这套儿,他也到潘家园那儿买东西,我一看就是假的。
记者:还是“眼学”不一样?
史树青:他没搞过这个,瞎花钱呢。现在我就苦于没人懂我这学问,我感觉我的学问——我不敢跟大专家相比——我感觉我这个学问很深,不是吹,是真的很深,可以说这是一种绝学了。
- 上一篇: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下一篇:徐渭论书
猜你喜欢
- 2015-03-15 国宝就在身边?收藏投资不能“太天真”
- 2015-03-15 透镜下的中国文物国宝
- 2015-03-15 “十大民间钱币国宝”在江苏赛宝大会上出炉
- 2015-03-15 国家应对造假动刑 忆徐悲鸿马曾70元一幅
- 2015-03-13 收藏鉴定古玩不应照搬书本上的方法
- 2015-03-13 无专业鉴定机构 收藏老白酒难证真年龄
- 2015-03-13 现代书画名家作品真伪鉴定纵横谈(上)
- 2015-03-13 书画鉴定: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 2015-03-13 康熙素三彩瓷器的欣赏与鉴定
- 2015-03-13 玉器真假肉眼难分 选择鉴定机构成关键
- 搜索
-
- 03-10女工怀孕被逼辞职,妇女权益如何保障?
- 03-08扬州何园举办多彩元宵节活动
- 03-02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中国画课程高级研修班2015年(春季)招生简章
- 01-07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函授招生简章
- 01-07清华美院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2015年春季招生简章
- 12-02为什么说宾虹先生像武林高手
- 12-02应试美育究竟繁荣了什么?
- 12-02万名考生参加全国(北京区)美术高考模拟考试
- 12-02法国幼儿的感性教育:80%课程与美术有关
- 12-02中学生书法美术教学搬进国家典籍博物馆
- 15236℃中国书法函授学院招生《中国书画家精品集》征稿
- 14163℃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招生简章
- 8914℃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 7185℃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会)
- 6408℃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日前正式筹建
- 6069℃书画教育的奇葩—--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 5665℃考中央美院鲁美报名
- 5282℃以地为“纸”上书法课
- 4975℃艺术院校招生火爆 业内人士有喜有忧
- 4719℃全国书画等级考核报名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