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古代精粹 > 书论 > 历代书论 / 正文

赵孟頫的“复古”实质

shxw 2008-03-07 历代书论 评论

    赵孟頫被认为是复古晋人的书法家,他曾对南宋以来以当朝书家为尚的风气提出了批评。不过,纵使赵孟頫能在《定武兰亭》后写下十三篇跋语,他对晋人之法的领悟仍仅仅停留在表层。魏晋书家承隶之古,在潇洒使转中依然质地遒劲,体势多变,尤其右军书,将力量、节奏、空间浑然统一。赵之复晋,极有可能是学了传为右军的《七月帖》、《都下帖》、《游目帖》、《长风帖》这类摹本。笔者以为此数帖与《频有哀祸帖》、《丧乱帖》、《远宦帖》、《二谢帖》等判若天壤,无论用笔、线质、节奏、结字及行势、整体空间都相去甚远,倒与我们所看到的赵体行草相一致。所以唐人摹本存有质量之别,或可能改变古人精神气质,而后学者的眼力局限,更可能改变其一生的价值观。赵孟頫的食古,正是建立在其对晋人书的误读之中,而晋人重质、重势、重力、重变化的理念,赵孟頫却未能悟得。

    自唐始世人喜摹、临晋人书,或为摹工精心制作,或为书家仿意写出。像冯承素及万岁通天帖摹工,为毕真兑现晋人原作风采建功立业,而像虞、褚、米、赵等人的临仿,却多少让人误解晋人本质。书家临古是学书的必经之路,但有的却令后人误读前人,这可能是当初临(摹)者所始料不及的。赵孟頫之所以让许多人相信其复晋人之古的举动,在于古人既没有机会看见右军真迹,又没有现代高超的印刷术。所以,古人以讹传讹代复一代,自在情理之中了。但作为几乎能知所有古迹的今人,若再一味信奉书史所称赵孟頫得晋人正脉,则不免有些“皇帝新衣”的味道了。

临写要求:

    一、赵书虽在承传晋书举措上有“讹”意,但其形式本身不恶,作为初学,可从其停匀的结字、清秀的笔致中得到雅的初级审美体验。

    二、雅的审美层次很丰富,有秀雅、清雅、古雅等。秀多出于嫩,清多出于顺,古则须有反意,即老而秀,奇而朴者为古。所以,古雅在美学上具有崇高地位,在其蕴含复杂、微妙。学书者当须明辨。

    三、对比隋唐前王氏家族书迹与隋唐后尤其宋元人书迹,可以看出隋唐前人的法隐于潇洒之中,而后人则以法为法者多,少了魏晋人的倜傥性格。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