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习书随笔 / 正文
方成义,福建福清人。1951年出生,在家乡度过既艰辛又愉快的童年。1972年参军,历练班、排、连、营、团、师、军、军区各级,并在部队中完成了大学学业和研究生结业。1985年以营职转业,先后任省人事厅专家处处长,办公室主任;省编委副主任等职,还兼任福建预备役高炮师政治部副主任。2005年12月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集《回眸》。
诗集《回眸》作者:方成义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12月印刷 开本850毫米*1168毫米 1/32 6印张 2插页 121千字 ISBN 7-211-05145-0
方成义的人生和艺术追求――读诗集《回眸》
有人说,诗人的特点是激情澎湃,充满幻想和浪漫情怀。
有人说,从政者(时下表述为“公务员”,高层次则为政治家)的思维属理智型,善于面对现实。
如此说来,诗人与从政者似乎水火不相容。
否!古今中外有不少专业诗人,也有不少专职政治家,同时也不乏政治家兼诗人的两栖人才。
原因很简单,人本来就是多面体的。一个兼具诗人与政治家特点的人,如因种种原因,选择了从政为主业,那也必然会在生活及创作中展示诗人那一面。而政治家的敏锐眼光(与诗人敏感不同)及深刻观察,又使他的诗作更为深沉、浑厚,具有历史的沧桑感。
方成义就属于这一类人。他的从政生涯成绩可嘉;而业余写诗同样得到不少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青睐。他的诗集《回眸》,既是对人生的诗化总结,也是富有特色的艺术篇章。
童年与参军:人生的两个台阶
方成义生于1951年。“这一年/新生的祖国刚从战争的硝烟中走出/半截子还沦在污泥中”;他说自己“妊娠于黑夜与白昼的交叉点,看到了两个世界的更迭”(《春眺》P9)
他的童年在福清农村度过。其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农村条件还是很艰苦的;当广大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改天换地”之时,也由于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左”的思想影响,出现了不少“得不偿失”的失误。“当梦想膨胀成撼天的宣言/翠绿连同枯叶一块犁进史册/远方绰约的诱惑/蘸着稻麦芬芳安然酣睡”(《春播》P10)
他“拾遗”(即拾稻穗,捡遗落的小地瓜等)并感叹:“谁能告诉我/这一古老的疲惫生存方式/何时不再行走”(《拾遗》P13)
他“翻箱倒柜”, 捡出“破铜烂铁”去换“麦芽糖”吃,并感叹:“有谁告诉我/农村最鲜活的童话/不是一部麦芽糖的情节”(《麦芽糖》P23)。
他参加徒劳无功、浪费资源的“大炼钢铁”,并感叹:“百年檐梁化作灰烬/灶门溢出紫黑的石渣”(《炼铁》P16)。
他“看牛”(牛在吃草,小蝇飞满牛身),并感叹:“牛尾巴卷起泥水草屑/赶走纷飞的小生灵/赶不走我童年的渴望”(《看牛》P14)。
童年的方成义渴望“什么”?他渴望富裕,渴望幸福,渴望成长。艰苦的童年生活,不仅造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纯朴的作风,更使他懂得现实,懂得把理想、幻想植根在现实的土壤上。这对他一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是深入骨髓并化为血肉的。他对生活的观察是深刻的,而不是表面的;他的内心感情是深沉的,而不是飘浮的;他的幻想是真实的,而不是空虚的。正如他在《童年日记》一诗中写的那样:“村前一条大水涵/弯弯曲曲通大海/旱时流水潺潺,清澈见沙/雨时黄水宣泄,防洪排涝/涵边的龙舌兰倔强地朝天挺立/摘一片瓣成小船/看流水带到大海。”(P12)
大海在前面呼唤,未来在前方招手。他“上塾”,“入队”,刻苦攻读,上“晚自修”,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由于现实的道路是那么漫长而艰辛,所以当他刚刚迈入人生旅途时,就写下了充满沧桑感的《四季之树》:“经历严冬撕咬/满身疮痍/在春风抚摩中/绽开笑脸/朝着湛蓝的天空/沿着绿色标向/向着太阳/向着辉煌攀伸/当光芒折射成冷冷的月色/飞翔仍是守望的唯一姿势。”(P30)
青年的方成义参军了,这是作者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他“把拳头攥成一个忠诚/泪盈苍天/叩响军礼”;从此,“生与死/热血与鲜花/一同走出故里/走出星星嬉戏的童稚。”(《参军》P32)《新兵连》、《找点》、《战士的一天》、《小岛,你可曾记得》,真实记录了战士生活。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是崇高的,也是平淡的;是瑰丽的,也是单调的。重要的是,作者在平凡的生活中,进一步铸造了人生的坚定“信念”(参见《信念》P37);他懂得了战士的价值:“生命的自由是你自由生命的换取/存在的价值只有不存在才能更深领悟”(《夏风》P62)作为战士,他欣赏万兽之王的“虎”气:“只有到大自然中/才能寻找/无敌的象征”(《吟虎》P66);他嘲笑兔子的懦弱:“惊恐伴随你的生活/逃避是你的生命”,“但愿这个世界/能使你的机警退化”(《兔年吟兔》P68)在部队的熔炉中,他成长为敢爱敢恨、敢歌敢泣的男子汉。于是到中年之后,随着生活的积累和感情的升华,诗歌便如喷泉从心中汹涌而出。
政治诗与旅游诗:成熟期的两类代表作
我初略统计了一下,在《回眸》中,关于童年的诗21首,当兵生活的诗24首。而从政之后的诗作62首,约占60%。其中,尤以政治抒情诗和旅游诗最具特色。
建国60年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政治抒情诗在我国诗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间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艺术感人的作品,不仅令当时青年人读了热血沸腾,就是现在读来也会深受感染。当然,在这类诗歌中,也不乏应付、空洞之作,一些“假、大、空”的“口号诗”更令人反感。那么时代步入市场经济以后,还需要不需要鼓舞人心的政治抒情诗?在这个领域还能不能出现真正的艺术品?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当然,真正打动人心的政治抒情诗,应当既朝气蓬勃,又感情深沉;既歌颂光明,又总结前进中的挫折;既召唤未来,又不回避不可逾越的苦难。方成义的不少政治抒情诗就具有这个特点,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他把政治诗化了,而且获得相当的成功。
他歌唱毛泽东开辟的永恒的事业,也不回避困难挫折:“我们收割五千年的遗训/我们收获巴黎公社的原则/我们收藏惨痛而冷酷的启示/从此/您不断蔓延的幻想/成长为最简约的方程――发展才是硬道理/锤子、镰刀连同您的旗帜/又一次铺展在湛蓝的碧云天/在阳光下飘扬/在风雨中升腾”(《瞻仰――纪念毛泽东诞辰107周年》P143)
他歌唱一代伟人邓小平,用的是既朴素又生动的语言:“经过苦苦思索的方程/以最简约的公式列出――气象万千/修改一个僵化的历史概念/十二亿神州/推开了巨龙腾飞的帷幕――磅礴气势/铺延出呼唤中的高速度”(《读你,想您――学“邓小平文选”有感》P106)
他歌唱共产党,掏出自己的心窝:“七月/一种炽热的气质/一样火红的表情/在你通红透亮的炉膛/我把自己融化/融化成一个个红彤彤的心愿/流向黄昏冻结的土壤/流进神州泛绿的黎明”。(《七月抒怀――纪念建党八十四周年》P141)
他歌唱澳门回归,一咏三叹地抒写了百年历史:“痛苦让我们思考/悲伤使我们觉醒/如果红旗不再飘扬/如果卫星进不了轨道/如果没有‘发展’/时间将继续阻隔/空间将继续分离/苦难将一如既往延续”。(《祝你归途平安――写在澳门回归前夕》P93)
作为省级机关的公务员,他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开会,到外国考察学习,自然也游览一些名山大川。他写的“旅游诗”同他的“政治抒情诗”一样,以深沉、深刻见长。见他人之未见,道他人之未道。
在永定土楼,他看到这里“是凝固的音乐/又是粗重的叹息/土墙里/沉埋着迁徒人艰辛与难言的伤痛/回廊里/有永恒的童谣和拨动心扉的情歌”(《土楼感怀》P86)
在泉州老君岩,他吟叹:“赤日炎炎/月色幽幽/季节在孤独中/悠悠演变/喧嚣掩过恐惧/知道一切/理解一切/又笑傲一切/可你总是张口不语/欲言又止”(《老君造像――清源山道教石雕》P84)
在成都都江堰,他看到了辉煌背后的艰辛与劳动人民的伟大:“八十万个带血的音符/自秦国开谱填曲/拉开波澜壮阔的序幕/崛起一群群紫铜褐岩般的肩膀/于是有了回肠荡气的乐章/有了史诗般壮丽的传颂/以及韧性、强悍、雄伟和矢志不渝”(《都江堰》P105)
在巴黎,他这样抒写参观巴黎公社社员牺牲遗址——“巴黎墙”后的心情:“激昂中/我们学会从容/疲惫中/我们学会酿造/酿造艾菲尔铁塔千般傲骨/和塞纳河的万种风韵”。(《巴黎印象》P134)
当前,不少诗虽明白如话,却毫无诗意,我们是不是更喜欢方成义的诗呢。
诗化生活与提炼语言:《回眸》的两大特色
不少人认为,诗歌选材十分重要。有些事物(如爱情)天生可以入诗,而重大题材往往难以用诗歌抒写。这话不无道理,也不无片面。方成义也写爱情诗,而且写得充满韵味。如《读你》、《相约》、《榴莲》、《转悠》、《守候默契》、《温存》、《春暖花开》、《相思树》……我也都很喜欢。但我认为更可贵的是,他善于把普通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诗化,善于提炼具体、形象又有特点的语言,把自己的爱恨情仇传达给读者并打动对方的心!
请看,他写共和国的历史:“十月的日历并非页页通红/成熟的季节未必天天收获/恢弘的睛空秋野/也会出现冰凌和早寒/血风腥雨的肆虐/惊涛骇浪的抽打/未能漂白你金灿灿的憧憬/你把期冀悄悄镶嵌在落叶与蓓蕾的缝隙/为了成熟/为了收获/为了又一次播种和永恒的金色/让流金的原野永远轰鸣着隆隆的十月炮声。”(《走向你――十月》P70)他把自己的一生与共和国的历史连在一起,表达了深刻的意蕴:“我与你共同点燃五十支蜡烛/生命的弧线闪烁着半个世纪风云/岁月的流程里/我走向成熟/也走进衰老/共和国/你却走向年轻/走进美丽/美丽得像一朵出水的芙蓉”。(《共和国,我与你同龄--写在建国五十周年》P115)
时间、空间跨度大的《千年回首一瞬间》,他驾驭得十分娴熟而轻松,以36种典型事物,形象而又通俗地写出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史,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未来/我们将提早安排自己的命运/我们不再受衰老与疾痛摆布/我们将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劳作/而不再是为了劳作而生活。”(P3)小至“品茶”,也能品出人生哲理:“让世界翻滚升腾/纷纷展示蜷缩的躯体/浮起的沉下/沉下的浮起/不愿落寞的奔波/不想劳碌的沉寂/稚嫩的茶变大、变熟、变老/清澈的水变绿、变红、变紫”(《品茶》P78)
枯燥的行政工作,在他笔下同样写得富有诗意。
他能用诗表达培养人才的哲理,如《用其所短》:“如果/对他/一个蓬勃成长中的他/始终实行用其所长的政策/那么至今至多是个顶级的木匠――一个现代的鲁班”。(P69)
他赞颂成人教育这个起初为人瞧不起的新生事物:“有人说你贫瘠/我却发现你拥有一座山峰般的森林/有人说你孤独/哪知你融进了万顷绿色/融进了春的队伍”(《绿点》――祝贺《福建成人教育》创刊十周年P72)
就连“电子政务”,他也以诗化的语言写得真切动人:“移动精灵般的鼠标/穿梭在蔚蓝的天空/一朵白云悠悠飘忽/当灿烂的憧憬/展翅微笑/我把飞翔的姿态点击/激活孤寂忙碌的季节/思绪沿着存储彩霞的天边/无线登录/云谷中回荡着涛声的呼号/对着烟波浩渺的菜单/我们阅读万水千山的跌宕起伏/浏览千家万户的云雾风霜/上网搜索/一个精彩的世界锁定在/童年雨季的梦想/在这辽远无垠的大地/种植曾因企盼/愁绪万端的希望/让童年的梦想接入/生命的土壤/让濒临凋枯的树木/绽出鲜嫩无比的蓓蕾/让地球换出一个玲珑剔透的风采/顽强不屈和痴痴的追逐/——只为那即将葱茏的明天/下载缤纷富足和浑圆个性的喜悦(《点击明天——电子政务》p173)。
总之,读了《回眸》,掩卷沉思,我们既看到“岁月的蹉跎和苦难的壮丽”,更看到“光芒扑面而至”( 《回眸——代序》P1)。可以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是从这个时代中走过来的人,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敢爱敢恨,敢歌敢泣,直面人生,勇往直前。这是一个大写的“我”、一个真实的“我”、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我”。这也许正是方成义诗歌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吧。
2008.1
(作者系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厅级巡视员、教授级研究员 )
- 上一篇:画家罗塞蒂的情爱旋涡 组图
- 下一篇:艺术如何不老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4-10艺术如何不老
- 03-30推荐诗集《回眸》方成义 著
- 03-11重庆奉节现三峡库区最老“造纸坊” [组图]
- 03-11全国人大代表杨娟娟:建议将新化安化茶马古道列入世遗申报
- 03-11内蒙古8世纪-10世纪古墓群为蒙古皇族葬俗起源提供考古实证
- 03-10女工怀孕被逼辞职,妇女权益如何保障?
- 03-10饰而杰国际公司中国第二家工厂在湖北孝感奠基
- 03-10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录得八个月最大升幅
- 02-03金农郑燮带动扬州八怪整体价格
- 08-23胡兰成曾称三生石上只有张爱玲名字:终究要等她
- 6682℃台湾画家谢坤山的人生
- 5625℃学“草”先通“楷”
- 5285℃中国书法结体原则感悟
- 5087℃“书”无十年功
- 4451℃线条:中国书法的基因
- 4380℃学习与欣赏书法的三重境界
- 3507℃汉字·唐诗·书法
- 3444℃中国书法存在价值初步探
- 3405℃书法称不上最高艺术
- 3104℃毛泽东与作家孙俍工的书法缘
- 04-10艺术如何不老
- 03-30推荐诗集《回眸》方成义 著
- 08-18让书法架起一座桥——怀念著名书法艺术家王渊华先生
- 07-24细节——九届国展随谈
- 07-24如何面对丧失文化身份的中国书法
- 07-24“主题”书法的发展与流弊——从写到画、到做、到俗(下)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