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垃圾桶之花样年华——聚焦街头公共设施设计艺术

兰亭书童 2006-04-26 画闻 评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德国法兰克福某酒吧门前的作为垃圾桶的啤酒桶


  从街角矮墙砌出的露天垃圾堆放点,到今日阳光下闪烁着光辉的不锈钢分类垃圾桶,在垃圾桶万千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研读出城市发展的历史与城市的文化特性。

    在城市公共设施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与城市同生共存的“藏污纳垢”的盛器的设计。垃圾桶在经历了几个层面的蜕变后,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接受着世人的审阅。

    ■与环境风格协调

    垃圾桶与环境是否需要协调是有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垃圾桶要醒目,不然方便之举便成了不便之举。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含蓄和隐匿,否则风景绝佳处,矗着一瓮,很煞风景。如今,有第三种观点,那便是协调和巧妙,垃圾桶也可以妙笔生出花一朵。

    在德国法兰克福,街头放着一只旧啤酒桶,它既是一个垃圾桶,也可以成为啤酒屋店招的一部分,光顾的人不但不会对它的身份带有歧视,或许还会为之莞尔。在中国浙江西塘,我们还看见,有一款垃圾桶运用了硬山式的屋顶形式,做旧的松木板,中国传统园林中基本的元素被不折不扣地应用到垃圾桶的设计中。在老外的眼中或许有点异域风情,但就设计而言似乎没什么创意。

    ■与幽默结伴而行

    当人们开始在垃圾桶上写上类似“请保持环境整洁”、“请不要乱扔垃圾”等带有些许命令口吻的提示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环保和自觉意识匮乏的社会现实,同时把这种并不严肃的行为严肃化了。而今一些诸如“请喂饱我!”之类的俏皮话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从严肃的提醒到轻松的调侃,这既说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都市人在紧张的生活中找寻轻松的幽默感。

    ■垃圾桶的分类设计

    垃圾的分类放置体现了人类为保护家园付诸了实际行动,利用色彩的设计、浅显易懂的图形符号设计、容器的造型设计以及特殊的感光和感应技术等,设计者从视觉效果上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分类意识和行为。

    分类垃圾的标识选择用明确而典型的实物图形来快速而有效地传递信息。比如中国香港海洋公园里的这三款垃圾桶,以及上海一个专门回收旧电池的垃圾桶,就直接做成了电池的模样,这类垃圾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已渐次出现在城市里。

    ■走与媒介融合的路线

    垃圾桶是市政公共设施,每年用于设施养护和更新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坊间盛行的“钱不是省出来,是赚出来”的观念对于政府而言同样适合。抱着这样的务实心态,昔日与媒体毫不搭界的垃圾桶也成为广告商抢手的“掘金桶”,被称为“城市牛皮癣”的小广告在垃圾筒上也有了一足之地。奥地利维也纳的朗姆酒闻名遐迩,大概也有一款垃圾桶的功劳。无偿为公众事业做点建设,也顺带作了一回自我宣传,一举两得的方案,于社会于商家是双赢。

    ■科技发展的提升

    本世纪初,德国柏林街头出现了会说的垃圾桶,并完全利用环保能源——太阳能,人们发现当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时,它会说:“谢谢”、“嗯,味道好极了”、“你是一个有品位的人”之类的话,在试验期间,工作人员在垃圾桶后安装了摄像头,拍下人们的反应,结果发现,不少人甚至为听它说话而多扔一次垃圾,扔垃圾竟成为了一种乐趣,而这也是人们为提倡公民自觉意识的一种鼓励和尝试。

    若还是把目光驻留在视垃圾桶为简单的容器这一概念上,这显然是肤浅的。事实上,在此意识之后,它是由一个庞大的垃圾处理科学所构建,我们应该看到垃圾桶背后所隐藏的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作者为上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意大利罗马的一款与环境相融合的垃圾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德国滴滴湖的一款垃圾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国香港海洋公园的分类垃圾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中国四川乐山的一款垃圾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垃圾桶富有童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法国巴黎街头的冰淇淋造型的垃圾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Tags:花样年华   垃圾桶   公共设施   聚焦   街头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