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术 > 画闻 / 正文
要说新海派中国画有“困境”,似乎有些言重。时下有不少上海画家在经济上的富裕,已大大超过了老一辈,又哪能说是“困境”?而我在这里所指的,是在艺术上,与老海派以往的辉煌相比。或者是放在目前全国的中国画格局中,拿上海与其他地区的状况相比。这也许也算是一种忧患意识吧!
回思以往的海派,从吴昌硕、任伯年的开创,到以后的刘海粟、林风眠、朱屺瞻、关良和程十发等,皆具有海派融会中西的鲜明创新特征。当年老海派声震遐迩,风行于天下,就连齐白石、徐悲鸿和潘天寿等,亦曾深受影响。而今,被称为新海派的上海画家,画风融会中西的创新特征也不能说没有,但在全国的处境和影响,却已大不如往昔。
去年在北京,我与林容生同车去机场回上海,他问我:“怎么在全国性活动中总不大见上海画家?”我明显地感到,眼下上海有不少的画家,似乎已疏离了国内的一些美术活动。甚至于可以说:在某些全国性的活动中,上海的不少画家,似已有被边缘化的迹象。
过去海派的繁盛,显然与上海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状况皆领先于全国有关。当初国内最优秀的画家,包括最早的吴昌硕和任伯年(原籍浙江),后来的林风眠和关良(原籍广东),还有刘海粟丶朱屺瞻和谢稚柳(原籍江苏)等等,皆纷纷迁居上海以求发展。当年正是各地丹青名手汇聚上海,将传统底蕴与创新意识融汇,才铸成了海派昔日的辉煌。
但至改革开放初期,情况开始有了变化。那年代到香港办展最吃香,香港成了最吸引中国画家目光的地方,林风眠晚年也一直定居于香港。上世纪后二十年,毗邻香港的广东,也成为国内中国画名家向往的热土。陆俨少为何要在晚年迁居深圳?原因之一是,那儿的气候比沪杭更适宜他晚年的哮喘病。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原因是深圳邻近香港,那儿的卖画市场要比内地更好。赖少其在晚年,也执意要从安徽回广东定居,除了故乡情结之外,其实也有市场因素在起作用。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在全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迅速崛起,成为改革开放的龙头。虽然也吸引了一些海归画家回来定居,但上海却并未能像香港和广东当年那样,使各地的中国画名家十分向往。去年我在西安出席由《美术》杂志等举办的西部风韵展,遇见来自黑龙江、青海、山东、湖北、河北等地不少画家,他们竟都已在北京买房居住,居然都是“准北京”画家。有人会说,那因为北京是首都。但为何在上世纪后期,开放的香港和广东却仍能吸引各地的画家趋之若鹜呢?这值得上海的书画界深思。
历史已然证明:一个天才画家的画风,往往总会随着时代的演变、所处城市环境和文化元素的变化而变化。去年5月我访问台湾后,台北市美术馆馆长寄赠我四大本台湾美术资料。在其中60年代那一册中我看到,在那年代有不少台湾画家受欧风美雨的影响,追求形简意赅的抽象风格;而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也正好入编于那一册。这不禁使我豁然:原来张大千晚年的变法,亦并非空穴来风,其实他也是随同时代环境风气的影响而在变化。再来看晚年的陆俨少和赖少其,二人在上世纪后期皆赴广东居住;而这,也成为他们在色彩上强烈变法念头萌生的契机。只是可惜,二人的变法最终皆因健康等原因而未大成。
上海近年来城市文化环境变化之大,显然已超过广东,但却为何并未能促使新海派变法,使各地的画家对上海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去年11月举办的沪港交流展中,有不少香港市民有购买上海画家作品的意向。但令对方惊奇的是,上海画家大多因对方出价低于其他内地画家而不愿出让。今年1月,《书与画》杂志“皓翰艺苑”副刊介绍浙江王伯敏、孔仲起和上海林曦明,按去年拍卖行情,林曦明的画价竟明显低于王伯敏、孔仲起。现在国内的中国画市场行情已经超过了海外;而北京和浙江的中国画市场行情,也已开始超过上海。市场的这根指挥棒,显然会对上海画家有心理上的影响。
上海中国画在发展上显得滞后,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画家自身的定位问题。
去年11月我赴香港出席沪港现代水墨交流展,有香港的画家邀请我对于沪港画家不同的画风作一比较评判。其实在我看来,香港、上海和内地,在画风的趋向比较上,可谓处于三个梯级:若以创新的画面格局变化而论,应说香港最为突出,上海则次之,内地则又次之;而若以画面注重传统底蕴而论,则反过来应以内地最为突出,上海则次之,香港则又次之。也就是说,香港画家注重画意图式之变化,关注视觉效果之变异,甚而追求画面幅幅有所不同,但往往于抒性写意之韵致有所不足。而内地画家每每崇尚传统写意,讲求笔墨韵致,每图似皆有所取鉴,但画意图式之新变不足,多有雷同。在两个轮次的梯级中,上海画家皆居于中。这种居中的状态,在应变策略上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可谓左右逢源,相当灵活。但如若搞不好,也可能是论现代则不如港台,论传统则又不如内地,变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实际也就是不上不下的那种中庸形态。而不上不下的中庸形态,往往总缺乏新变的锐气和内蕴的深度。而这恐怕也正是当今一些新海派作品不如老海派,不能让内地画家折服的缘由之所在。
回思以往的海派,从吴昌硕、任伯年的开创,到以后的刘海粟、林风眠、朱屺瞻、关良和程十发等,皆具有海派融会中西的鲜明创新特征。当年老海派声震遐迩,风行于天下,就连齐白石、徐悲鸿和潘天寿等,亦曾深受影响。而今,被称为新海派的上海画家,画风融会中西的创新特征也不能说没有,但在全国的处境和影响,却已大不如往昔。
去年在北京,我与林容生同车去机场回上海,他问我:“怎么在全国性活动中总不大见上海画家?”我明显地感到,眼下上海有不少的画家,似乎已疏离了国内的一些美术活动。甚至于可以说:在某些全国性的活动中,上海的不少画家,似已有被边缘化的迹象。
过去海派的繁盛,显然与上海的城市经济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状况皆领先于全国有关。当初国内最优秀的画家,包括最早的吴昌硕和任伯年(原籍浙江),后来的林风眠和关良(原籍广东),还有刘海粟丶朱屺瞻和谢稚柳(原籍江苏)等等,皆纷纷迁居上海以求发展。当年正是各地丹青名手汇聚上海,将传统底蕴与创新意识融汇,才铸成了海派昔日的辉煌。
但至改革开放初期,情况开始有了变化。那年代到香港办展最吃香,香港成了最吸引中国画家目光的地方,林风眠晚年也一直定居于香港。上世纪后二十年,毗邻香港的广东,也成为国内中国画名家向往的热土。陆俨少为何要在晚年迁居深圳?原因之一是,那儿的气候比沪杭更适宜他晚年的哮喘病。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原因是深圳邻近香港,那儿的卖画市场要比内地更好。赖少其在晚年,也执意要从安徽回广东定居,除了故乡情结之外,其实也有市场因素在起作用。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上海在全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迅速崛起,成为改革开放的龙头。虽然也吸引了一些海归画家回来定居,但上海却并未能像香港和广东当年那样,使各地的中国画名家十分向往。去年我在西安出席由《美术》杂志等举办的西部风韵展,遇见来自黑龙江、青海、山东、湖北、河北等地不少画家,他们竟都已在北京买房居住,居然都是“准北京”画家。有人会说,那因为北京是首都。但为何在上世纪后期,开放的香港和广东却仍能吸引各地的画家趋之若鹜呢?这值得上海的书画界深思。
历史已然证明:一个天才画家的画风,往往总会随着时代的演变、所处城市环境和文化元素的变化而变化。去年5月我访问台湾后,台北市美术馆馆长寄赠我四大本台湾美术资料。在其中60年代那一册中我看到,在那年代有不少台湾画家受欧风美雨的影响,追求形简意赅的抽象风格;而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也正好入编于那一册。这不禁使我豁然:原来张大千晚年的变法,亦并非空穴来风,其实他也是随同时代环境风气的影响而在变化。再来看晚年的陆俨少和赖少其,二人在上世纪后期皆赴广东居住;而这,也成为他们在色彩上强烈变法念头萌生的契机。只是可惜,二人的变法最终皆因健康等原因而未大成。
上海近年来城市文化环境变化之大,显然已超过广东,但却为何并未能促使新海派变法,使各地的画家对上海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去年11月举办的沪港交流展中,有不少香港市民有购买上海画家作品的意向。但令对方惊奇的是,上海画家大多因对方出价低于其他内地画家而不愿出让。今年1月,《书与画》杂志“皓翰艺苑”副刊介绍浙江王伯敏、孔仲起和上海林曦明,按去年拍卖行情,林曦明的画价竟明显低于王伯敏、孔仲起。现在国内的中国画市场行情已经超过了海外;而北京和浙江的中国画市场行情,也已开始超过上海。市场的这根指挥棒,显然会对上海画家有心理上的影响。
上海中国画在发展上显得滞后,还有个重要原因是画家自身的定位问题。
去年11月我赴香港出席沪港现代水墨交流展,有香港的画家邀请我对于沪港画家不同的画风作一比较评判。其实在我看来,香港、上海和内地,在画风的趋向比较上,可谓处于三个梯级:若以创新的画面格局变化而论,应说香港最为突出,上海则次之,内地则又次之;而若以画面注重传统底蕴而论,则反过来应以内地最为突出,上海则次之,香港则又次之。也就是说,香港画家注重画意图式之变化,关注视觉效果之变异,甚而追求画面幅幅有所不同,但往往于抒性写意之韵致有所不足。而内地画家每每崇尚传统写意,讲求笔墨韵致,每图似皆有所取鉴,但画意图式之新变不足,多有雷同。在两个轮次的梯级中,上海画家皆居于中。这种居中的状态,在应变策略上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可谓左右逢源,相当灵活。但如若搞不好,也可能是论现代则不如港台,论传统则又不如内地,变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实际也就是不上不下的那种中庸形态。而不上不下的中庸形态,往往总缺乏新变的锐气和内蕴的深度。而这恐怕也正是当今一些新海派作品不如老海派,不能让内地画家折服的缘由之所在。
- 上一篇:扬州创办“中国扬州玩具博览会”
- 下一篇:中国“公园”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奖
猜你喜欢
- 2015-03-17 中国画都·潍坊艺术百家学术邀请展
- 2015-03-16 2015深圳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开幕
- 2015-03-15 齐白石艺术身份引争议 为中国拍卖业晴雨表
- 2015-03-15 “山水重庆”中国画创作活动启动
- 2015-03-15 中国画海第一人来晋邀人“看海”
- 2015-03-13 谈中国画的“画理”与“画法”
- 2015-03-13 刻在黄龙玉上的“中国画”
- 2015-03-12 拍场看好新海派书画
- 2015-03-12 当代海派绘画 成为拍卖热点(图)
- 2015-03-12 中国画离毕加索有多远
- 搜索
-
- 03-04中国书法杂志
- 01-222015年《国画收藏》杂志征稿启事
- 10-08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在天津美术馆隆重开幕
- 09-17四川美术家协会2014年创作基地工作会在自贡召开
- 09-12于丹:教师应多拿笔写字
- 09-03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区复评结果
- 08-2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复评入选名单
- 06-24居大宁水墨鸭进驻全聚德展览馆
- 05-29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展 在联合国总部开幕
- 05-16第四届 孤山证印 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征稿启动
- 7328℃被禁74年,“淫画”流落异乡
- 6101℃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 4374℃“大师风范——陆俨少画展” 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
- 4347℃第九届省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宝安展出
- 3772℃“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揭晓
- 3339℃武强抢救年画古版百余块
- 3130℃韩国《金昌烈画展》开幕
- 2849℃七十余幅民国洋画亮相刘海粟美术馆
- 2618℃首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获奖名单
- 2424℃《百年巴金》大型画集出版
- 02-12中国美院昨日开考 考生达9500余人质量优于往年
- 06-06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名单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